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以湘西土家族古老的镏子曲牌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土家族打镏子的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打镏子”又名“打家伙”,是流传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土家族打击乐。当代诸多民俗、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对土家族“打镏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们积极整理和挖掘“打镏子”的演奏技法、乐队组合、曲牌、结构等艺术特征,使土家族“打镏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光彩。“打镏子”不同于别的门类的打击乐,它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和声效果。如果自己参与实践,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一、“打镏子”在湘西有多种称谓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打镏子”又称“打家伙”、“打土挤钹”、“打钹锣”等。据民俗、民族学家考证…  相似文献   

3.
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家族研究是整个土家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本土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土家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恢复黔东北地区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土家族研究的进程,为宣传贵州土家族和土家族地区,为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土家族区别其他各民族的重要标志。基于对土家族山歌的前期文献研究,结合土家族山歌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土家族山歌的传统传承方式及其在现代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总结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对土家族山歌传承保护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五进三推”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德江土家族傩堂戏的起源、在德江广泛流传的原因、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傩堂戏的演出剧目等方面,探索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分析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在德江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历史文化原因,指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精神价值,梳理出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和谐思想的四个来源,即:土家族人对生活的祈求和期盼、土家族傩堂戏的传说故事、土家族人“还愿的心理活动、土家族傩堂戏的演出剧目。  相似文献   

6.
汤梅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3):206-208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故事是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土家族的民间故事是土家族人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分析土家族民间故事,我们可以发掘土家族人的善恶有报、重土轻商、乐观豁达、崇拜生殖力、信仰鬼神和万物有灵等方面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土司制度渊源可追溯至远古,在土家族远古至土司早期的音乐活动中,其音乐内容大多数与祭祀及祖先崇拜有关,这是由土家族先民生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从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音乐的形成与土家族宗教祭祀、民俗民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土家族独特的仪典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劳动创造与精神追求,集中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可以探知当地人、文化与教育三者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母语民歌无疑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语言的母语环境日趋恶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个体审美、公共审美以及审美嬗变三个维度触摸到土家族母语民歌审美文化的独特韵致。  相似文献   

10.
只要有土家族生活的地方,就有竹子的存在。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中,竹子成了土家族创造文明的使者。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土家族灿烂瑰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的保护神和敬仰崇拜的图腾,它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邻地区,几千年来,土家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自土家族形成以来,专家、学者对土家族的文学、艺术研究非常重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研究队伍。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土家族文学、艺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土家族文学、艺术的研究,虽然还不太成熟,但从所使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上观察,已经逐渐丰厚起来,值得我们去做一番巡视。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独创的一个范畴。它是中国抒情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与审美追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必将揭示中国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与审美追求。同时,也将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内在精髓的体悟。  相似文献   

13.
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将土家族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特征介绍了其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对土家族盛行的“赶仗”活动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对其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划分 ,并对“赶仗”活动的情况作出简略的介绍。指出 :“赶仗”活动再现了原始社会的遣风 ,铸造了土家人的勇敢精神 ,形成了与之关联的文学艺术 ,滋生了一种宗教仪式 ,在土家族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秦灭巴蜀后对巴蜀进行了积极地经略与治理,因为政苛酷,爆发了“白虎为害”的反抗斗争,它具有巴人起义、复国运动及民族斗争的多重倾向,秦行民族分化政策致“夷人射虎”,使巴人分化为白虎夷与白虎复夷,影响了其后巴人土家族白虎信仰及风俗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语言是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土家族共同的语言,但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家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群体在急剧缩小,土家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度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本文即是对土家族语言文化概貌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摆手舞是流行于湘西、鄂西、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它融土家族歌、舞、乐剧及民间体育、娱乐于一体,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本文以现有的在摆手舞的基础上创编出了三套集摆手舞的基础动作、韵律、体操的特点于一体的土家族体育健身操为例,分析土家族摆手舞在现代变异中的操化趋向。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的起源问题,历来学界以"巴人说"或"巴人主体多元说"拥趸为众,然上述理论均突出强调巴人在土家族起源中的主体地位,而对中古以来其他族群尤其是江西移民在现代土家族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未给予必要的重视。文章试结合相关文献及调查资料,着重分析古代江西移民在现代土家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哭嫁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婚礼习俗,在土家族独特的土壤上产生、发展、衍变,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以女性为切入点,从文化功能的角度阐释了哭嫁的传统民族意蕴:宣泄之歌、“通过”之歌。哭嫁意蕴的现代嬗变主要表现在程式化趋向、娱乐性滋长及族群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