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传燧  石雷 《教育研究》2012,(3):82-86,91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主要有: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原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土课程教学论,是指中国传统课程教学论与外来课程教学论融合而创生出来的兼具本土特质和外来特色的符合中国课程教学实践的课程教学论。目前,中国本土课程教学论建构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条件已经相当成熟。其建构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一是指本体性的普遍原理,二是指原生性的思想基础,三是指丰富性的思想资料;实践基础一是指中国本土课程教学的现实土壤,二是指中国现实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国本土课程教学论建构所拥有的相当成熟的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理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的主导性方略应该是综合创造方略。该方略的主要依据有:课程论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综合创造特性;我国课程实践的综合创造性;人性发展的需要。该方略的主要内容有:创造性地探索当前课程实践的改革;创造性地对待我国本土课程论已有的研究传统;创造性地对待国外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实施该方略的主要途径有:建立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建设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体系框架;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5.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该文结合成功智力理论以审视当前我国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该理论在化学教学论课程中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网络课程《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构建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思想 ,本文讨论了网络课程《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构建理念 ,具体阐述了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专业化相结合、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学习活动的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网络课程设计思想 ,就如何设计作为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4日至5日,由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论坛在南京市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中国本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四个专题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及其当代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课程研究主题目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分析国际SSCI收录的权威学术期刊《课程探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性论文可以发现,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学实践转化研究、思想理论探析、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研究五个层面。未来我国课程研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重视课程研究领域中的教学品质,将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化;第二,课程研究视域有待于完善提升;第三,继续重视课程理论原创新、本土课程实践转化、课程变革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相关主题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课程研究主题目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分析国际SSCI收录的权威学术期刊《课程探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性论文可以发现,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学实践转化研究、思想理论探析、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研究五个层面。未来我国课程研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重视课程研究领域中的教学品质,将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化;第二,课程研究视域有待于完善提升;第三,继续重视课程理论原创新、本土课程实践转化、课程变革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相关主题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霞 《现代语文》2009,(11):146-147
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既汲取了世界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的精华,更立足于我国本土的文化,在长期的实践、实验过程中完善起来,在目前的"新课改"中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外实践功用乏力、本土特质缺失,于内观点歧异分化、行为抵牾趋离,致使当代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日入尴尬之境。究其缘由,乃社会整体文化断层、他者思想结构性内化所趋,人们对教学论实践功能理解失偏、期待有误所致,教学论研究共同体缺乏沟通交流,尚未达成共识所致。为此,教学论学科发展应当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实践史,从中获取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本土特质;切实加强研究共同体内沟通交流,就某些重点分歧坐而论道直至达成共识;努力整合教学论分支学科群,依理论与实践两维力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元理论、课程系统、课程实践和评价以及课程方法与规律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理论分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具有学科内涵、理论内涵、教学内涵和课程内涵,在属性上既是政治性的国民教育理论,也是科学化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性的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及现代教学论对实践的关注,都要求其理论研究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论的研究重心和取向。以实验和实证研究为主导,教学论在未来发展中将主要探讨下面一些热点问题:主体教育思想的教学论研究,素质教育的教学论研究,教学与智能、创造性、个性发展关系的研究,活动教学与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学为主体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而其未来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从构建学科体系走向教学问题解决,教学论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客观化、多元化,教学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教学论研究的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取向。  相似文献   

14.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理论与先秦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孔子以其"绘事后素"的教育本质观、"仁"为核心的诗教内容论、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论、君子成人的底线教学评价思想构成了一个朴素而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在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今天,重新解读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并澄清目前课程与教学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本土与西方、继承与创新、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更加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学校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教育者通过设计教学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现代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思想与行动、教师日常应用最多的关键教育技术,是以现代学习论、教学论和系统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学与教的规律和筹划技术,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教学哲学观大致可分为教学始基论、教学认识论和教学生存论三种不同形态.其中,教学始基论和教学认识论的价值取向是褊狭而极端的,从而导致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与此不同,教学生存论以追求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和谐共存为最终价值取向,通过显现课程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意义关联,既弘扬了作为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保持了以课程为载体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本来面目.正因为此,教学生存论成为我国教学哲学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需借助同侪互动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重国外理论照搬、轻本土实践应答;重教学理论研究、轻学科实践反思;重学科属性、轻学科融合;重单向指导、轻双向构建;重核心成员主导、轻新手教师参与等问题。学科教学论教师实践共同体模式具有共享愿景导向性、学科实践问题优先性、基于对学科和跨学科的共同思考、多元主体的身份构建和认同以及实践效益的整体性等特征。研究指出,要以融合、创新为理念,立足本土学科教学实践;以课题、课程、课堂为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互鉴互证;以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为平台,构建开放式跨学科发展模式;以合作、探究、对话、反思为手段,达到主体间双向交融。  相似文献   

20.
课程文本:不断扩展着的“隐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课程是文本 ,而课程文本则是不断扩展着的隐喻。隐喻理论将推动课程哲学研究的深化。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传统课程论哲学的弊病 ,指出其一元封闭的特性和造成受教育者依附性地位、抹杀其创造性和个体性的根本症结 ;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以解释哲学、解构哲学的视野分析课程文本作为隐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念 ;第三部分强调指出课程文本作为隐喻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论意义 ,认为课程文本从说明性到隐喻性的转换促进了读者的诞生及其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