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诗经稗疏》是王船山研究《诗经》的代表作。《诗经稗疏》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名物训诂的辩正上,纠正了朱熹《诗经集传》中不少错误。这与他的学识渊博、考证详审和明察事理、格于物理、审于文理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关。它的成就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在思想内容的阐释上,一味尊古而显得“卫道”,比朱熹保守、落后,影响了他对《诗经》研究的总体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研究史上,朱熹的《诗集传》有着很高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朱熹以思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对前人《诗经》研究的遗产进行了总的清理,在名物、训诂、义理、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发明,开拓了《诗经》研究的新领域。 在朱熹的著作中,除了《四书》外,《诗经》是他用力最深的一部书。他治《诗经》,始  相似文献   

3.
毛公、郑玄、朱子先后为《诗经》作传作笺作集传,训诂与时偕进,训诂渐明,经义则愈明,并有益于当代,泽及后世。本文略说三家训诂异同,注释的对象依旧,而训诂体例有变,稍可考见语义发展轨迹之一二。  相似文献   

4.
《诗集传》有少量叶音跟《诗经》的某些通假字、异文等用字现象有关联。这批叶音为全面了解朱熹叶音的古音根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文字训诂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诗集传》集古文、今文、汉学、宋学之大成,在《诗经》研究史上是继《毛诗郑笺》、《毛诗正义》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通过考证《诗集传》的成书过程,揭示朱熹对《诗集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独到的创新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对古老的文化经典《诗经》进行一次全面的领悟。  相似文献   

6.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本,其中在词语的训释上较前人多有发展。但千虑一失,智者不免。其训释仍多有可商榷之处。现从中找出数例,并在前人对《诗经》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各种训诂材料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毛诗正义》集汉魏《诗》学之大成,《诗集传》是“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成之作:  相似文献   

9.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出版的《诗经》注本、全本、选本,不下十余种。关于韵字注音,颇多歧异,不少人仍沿用朱熹叶音或陈第古本音方法,这是值得研究的。一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于1177年著成《诗集传》。为了“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朱熹传释诗三百篇时,对诗的押韵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11.
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义内容的虚化、句法搭配的泛化、语音形式的弱化等几方面探讨了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文章还讨论了“见”字过度语法化的表现及“见”字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中的三个词语:“检厉”、“貉子”、“娑”,可作进一步考证。“检厉”一词,诸家释义不够准确,且字义不落实,应从字义上作探求,特别是对“检”字的解析。“貉子”、“娑”两词,则可以方言为证,增添新的印证材料。此外,由“检厉”而涉及“行检”、“检节”、“检括”等词,由“娑”推及“数”,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结构和分布两方面对英汉分裂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分裂句结构较为复杂,被强调部分从母句移出,而汉语的分裂句则只是在被强调部分前加"是"字,被强调部分并不外移;英语句子的某些成分可以用分裂句和假拟分裂句强调,而汉语只能用假拟分裂句强调;英语的分裂句一般不用于强调谓语,而汉语的分裂句则可以强调谓语。  相似文献   

14.
中日现代语言通用汉字词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难题。基于高频中日同形词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BERT词向量技术对日语目标词义项统计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0%,最高达到97%;对汉语目标词义项统计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88.3%,最高也达到97%,利用词向量技术对中日汉字词汇语义开展计量研究具备可行性。同时研究还发现,传统词典义项设立的科学性、例句规范性和句长等因素都会对基于词向量的语义分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词汇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今意义不同,二是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显得头绪纷繁,不容易掌握。根据以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试图以"间"的本义及其词义演变为例来梳理本义、引申义及其引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which一词在科技英语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科技英语中使用比较频繁的语法修饰成分,它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更长更复杂。介词+which的情况实际上就是which在从句中作介词宾语的情况。这种定语要遵循“关系代词指哪个词,定语从句就修饰哪个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适用“一词在普通语言和法律语言中都使用得很频繁,但两者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大差距.在普通语言中,“适用“是合成词,作“适合使用“讲,可以作形容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在句中常充当谓语、定语和宾语;法律语言中的“适用“是一个偏义复词,作“运用“讲,用作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18.
Infants of 18 and 24 months acquiring English were tested in a preferential looking task on their ability to detect ungrammaticalities caused by manipulating a single function word in sentences. Infants heard grammatical sentences in which the determiner the preceded a target noun, as well as three ungrammatic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was either dropped, replaced by a nonsense function word (el), or replaced by an alternate English function word (and). Both the 18- and 24-month-old infants oriented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ly to a visual target following grammatical sentenc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y 18 months of age, infants use their knowledge of determiners in sentence computation and in establishing reference.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副词“千万”主要用于否定祈使句中,起加强祈使语气的作用。这种用法由古代汉语数词“千万”表示不定量的多数的用法发展而来,“千万”由数词逐步虚化为现代汉语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