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现逐一分析如下: 1.第4课《诗两首》中第二首《未选择的路》第一节第三行: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分析:“伫立”的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本身就有“很久”的意思,所以前面的“久久”纯属多余、累赘,应删去;或者把“久久”改为“静静”。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08,(6):49-49
问:《纪昌学射》(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纪”为什么要读jǐ(第三声)?  相似文献   

4.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18-18
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第18课)一文中提到《表》和《小约翰》。请问:这是两本什么样的书?现在还能看到这两本书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请大家看录像,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我”在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什么事使“我”惊异?(出示CAI课件,课件内容为第一段课文配音朗读,呈现鲁迅先生追悼会的画面)(学生看录像后,回答问题)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6.
一、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我宣布即将选择《景阳冈》(第一课时)参与全市“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大赛时,整个高段语文教研组就像炸开了锅:“两位特级老师都曾经成功演绎过《景阳冈》一课,此课已成为公开教学中的精品之作,很难有新的突破。”“拿这样的课代表学校参与全市性的教学大赛,  相似文献   

7.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各种版本的《安徒生童话》。2.教师准备:书签、“花瓣积累卡”、各类童话故事集(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郑渊洁童话全集》等)。  相似文献   

8.
漫画发表于1941年8月15日的英国《每日邮报》,作者是英国人伊林沃思·莱斯利(LesfieIUing-worth),原标题为《缔造者的会议》(Thebuildersmeet)。漫画中,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写着“盎格鲁与美国”的手,与另一只写着“团结”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双手形成“友谊之桥”。  相似文献   

9.
武国霞 《甘肃教育》2006,(8B):23-2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选入了《边城》一文。同时.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下册选入了《受戒》一文。通过阅读,我发现,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  相似文献   

10.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1.
近来,听了一些课,撷取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对课堂有效性的评判。片段一:《风筝》中“放风筝”一段的教学师:“幸福鸟”做好了,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生读写“放风筝”的这一段。)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寓言两则》(第二则)。【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李老师说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你们读过哪些故事呀?(生畅所欲言)师:看来同学们真读了不少,不知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相似文献   

13.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叶祝颐 《云南教育》2014,(13):43-43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我爱学语文》里有3幅图片:第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在写字,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二幅图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读书,一个说:“我爱看故事书”,另一个捧着科普书说:“我要上火星玩儿”;第三幅图画的是两个学生在交流识字,一个说:“耳朵的耳字像耳朵一样,真有趣!”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爱背诵故事。”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而传统爱国主义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配的是挖空心思找来的“老水井”的新闻图片。一系列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与时代贴得太近了!''拿到书的教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陈崴 《小学语文》2008,(1):27-2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在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大量的生字出现在不同单元的课文之中。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日月潭》一课为例,要求学生在本课中“会认”的生字有9个,分别是:环、绕、茂、隐、筑、晰、朦、胧、境;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分别是:岛、展、建、纱、省、胜,还有可以组成词语的“环绕”“隐约”和“茂盛”(其中含有4个认读字:环、绕、茂和隐)。  相似文献   

16.
看《十月》     
和《奸细》(罗伟章,(《人民文学》2006年第9期)一样,本期《十月》的“第一阅读”《潜伏期》(罗伟章,中篇)依然取材于中学教育领域。如果说《奸细》主要通过人物近乎悖反的言行向读者呈现了存在于某些高考毕业班的“掐尖儿”现象,从而间接揭示了应试制度给师生们带来的人性戕害,  相似文献   

17.
孟宪红 《现代语文》2010,(10):147-147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是李白的《蜀道难》。其中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两句诗的课下注释是:"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或,倘若。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  相似文献   

18.
历岗 《小学语文》2007,(4):53-53
问:《古诗三首》(义务教育六年制12册10课)中有王昌龄的《出塞》诗,我们在古诗中还见到《入塞》《塞下曲》等诗题。请问《出塞》《入塞》等诗题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9.
[学习目标]本节是表现手法鉴赏课,学习目标是:1.探究人物细节描写的各类方法及作用;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精神品质。[课前阅读]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年级(下)3——《仰望星空》中“写出精彩人生”模块。[课前准备](一)1.复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2.了解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涵盖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二)要求:1.通读“推荐阅读篇目”中的文章,勾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2.这些精彩的人物描写,是否打动了你?请你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