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彦 《教育艺术》2005,(11):29-29,26
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得某些学校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近几年,大学校园里逃课现象愈演愈烈,“逃课族”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使得他们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相似文献   

2.
从大学生逃课谈“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逃课已是校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使“两课”成为逃课的首选时段。通过分析“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两课”教学改革,从深层次提出应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唐浩 《现代教育》2014,(8):72-72
大学生逃课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新大学三门必修课:谈恋爱、逃课、重修”,“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校园调侃流行语不但说明大学生逃课问题严重,而且还逃得理直气壮。那么大学生为什么要逃课?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将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是学生不好好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甚至还有厌学情绪;一种解释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不好好教,教的内容陈旧、方式传统、缺乏激情和互动,甚至还有厌教情绪。这两种解释不能说错,但远远不能令人信服。为什么大学生不好好学?为什么大学教师不好好教?本文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却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大四毕业班学生出现"空巢"现象,这不仅折射出就业难与扩招热,更使得大学本科教育无奈"缩水".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Gossip in Class     
Dialogue 你有过逃课的经历吗?相信中学生朋友都能做到按时到校,不过在大学里,逃课就比较普遍了。一旦考试临近,“逃课族”就要喊头疼了!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逃课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使教育质量下降。对此,各高校奇招不断,有的固定学号座位,有的随机抽查,有的采取签到方式,有的检查“学生听课证”,等等。虽然,“显性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隐性逃课”却日趋严重。课堂秩序作为将师生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如果能够对它进行有效地建设,那么势必能对减少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赤峰学院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隐性逃课的现状、隐性逃课的特点、大学生对隐性逃课影响的认识、产生隐性逃课的主客观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隐性逃课的可行性方案.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提升学校和任课教师及全体学生对于隐性逃课的重视程度,改善我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8.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来说,逃课一直都是很敏感的话题。在老师、家长们的眼里,逃课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逃课者也自然地被归入“坏孩子”之列。然而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逃课已不再是顽劣学生的专用名词,它作为大学里的常见现象被形形色色的学子们赋予了新的内容。本期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这个群体,我们姑且叫他们“新逃课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隐性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教育体制都难辞其咎。但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惟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方能从根上消除“隐性逃课”。  相似文献   

10.
从“急嫁族”现象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不婚族”、“闪婚族”、“恐婚族”之后,“急嫁族”群体渐趋庞大,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高校新兴的“急嫁族”现象的背后,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及成因,结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实际,探讨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逃课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出现大量显性逃课,而且还存在着大量隐性逃课。导致逃课的动因有多种,既有直接显性,也有间接隐性。大学生的逃课选择既有明显的功利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对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逃课族”越来越多,高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差。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其中心地位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透视高职学生逃课心理,进而探究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珂  余斌 《学周刊C版》2014,(3):14-15
面对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笔者对大学生“逃课”的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学生个体、群体文化、教师教学、课程考勤等方面,并归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4.
摘要:“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逃课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另类的潮流,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给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大学生逃课现象亟待研究和解决。在对江苏开放大学的几百名大学生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本文试从认知行为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和外在控制不到位,并从改变学生认知观念、矫正行为两方面来讨论降低逃课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逃课几乎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更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发现,大学生逃课主要表现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形式,而且呈现出逃课"有偿化"、公开化、选课性以及年级递增性四个特点。与此同时,从"主动逃课"、"被动逃课"和"选择逃课"三个逃课群体出发分析了大学生逃课原因。进一步就如何让大学生远离逃课,回归课堂,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校本科学生逃课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校园,大学生“逃课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认知性堪忧。逃课业已成为大学学生管理、学风建设、高等教育的一个重难点问题,并且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途径让学生回归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逃课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据最新数据统计表明,中国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0%,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就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们却出现了“逃课”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其实大学生“逃课”,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它从出现到成为“热点”,再到成为一种“现象”也不过只是五六年的时间,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大学生逃课好不好?无论是学生和学校以及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逃课按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按目的和动机不同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本文从博弈论、学生剩余、帕累托最优、X-低效率角度分别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逃课会造成其福利损失的结论,并进而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逃课似乎已成为当前高校存在的一个共同现象,据一组来自《21世纪人才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逃课率在25%左右,至于哲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高达50%。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各高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前不久,某些高校还大张旗鼓地组织了“拒绝逃课”的签名活动。这无疑告诉我们,大学生逃课已开始受到社会以及高校本身的重视。笔者选择了长沙市几所高校对当日的所有公共课学生到课情况作了一次分组调查。调查时间分上午第一、…  相似文献   

20.
郭文婧 《教育文汇》2011,(11):10-10
据载,台湾大学今年新学年第一天,校长李嗣涔在对大学新生发表演说时表示,支持大学生“有目的”的逃课;若想学习课堂外的学问,且理由正当,允许逃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