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对应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也由学术取向向市场化取向发展,形成了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及人文与功利相统一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折射了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怎样发展,高等教育始终不能偏离其最本质的精神与理念。  相似文献   

2.
适应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有两种不同的适应观:适应社会需要价值取向和适应个体需要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和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存在诸多局限性,表现在高校自身专业的缺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会导致“无效供给”现象,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有失教育的公正性,以社会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应走向个体需要适应性发展取向,个性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个性化的表征主要有:高校内部管理的个性化,个性化的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必须要抛弃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教育行为,不仅应注重教育的效果,更应当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以健全人格体系、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人,而不是把人作为简单承载知识的容器。大学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者自觉地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兼备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中多样化教育是一个战略性命题,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社会需要多层次多类型人才,人的多样化也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同时,今天的教育也从单纯关注规模发展转向注重內涵发展的阶段。高中不再只为了连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而设,更不是大学的预备班,高中阶段是学生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16~18岁正是一个人形成完善的、健全的、统一的人格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大体经历了"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的价值定位、"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的盲目适应、"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的价值重构、"全面怀疑"与"极端政治"的错误取向、"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的逐步回归、"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的积极探索、"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的双向并进、"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目标追求等八个阶段.60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国家主导型向教育主动型转变,从注重外在价值向内外价值并重转变,从同步型变迁向超前引领型变迁转变,从正、负向变迁兼有向正向变迁效果日趋明显的方向转变,从过分强调主轴价值向坚持主轴价值同时兼顾其他价值取向转变等.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清楚民办高等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建立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优化校风、学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合理的价值取向;注重实践教学,拓展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障、民众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清楚民办高等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建立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优化校风、学风,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合理的价值取向;注重实践教学,拓展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难使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科学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走职业化教育取向,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实行创新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经济的起步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对大量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习先进国家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就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首选目标,因此,整个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这种思想影响了高等学校的全部行为,整个育人机制带有明显的灌输与被灌输色彩,学生应用知识和科技创新的能力较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育人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国外高等教育的接…  相似文献   

11.
高考同时具备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育人价值是高考的本体价值,也是高考改革的应然价值选择。高考的本体价值可以通过其评价理念、育人功能和人本取向来体现与表达。长期以来,高考改革试图寻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平衡,在工具理性的僭越下,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启了价值理性的复归,主要表现为:新高考制度设计从教育评价的理念高度,超越了过去单纯依靠考试测量的局限;新高考寻求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平衡发展,更加注重育人功能的理性回归;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更加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以人为本".高等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办学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育人为本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呼唤充满活力的教师.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参考》2011,(4):15-15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有培养目标的矛盾、教学与课程的矛盾,解决两者的冲突,首先要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目前定位在专业教育是合理的,这个前提下要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闵君 《成才之路》2023,(16):25-28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精神,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注重思政实践教学,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开展教师培训,促进工匠精神和思政教学融合,发挥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价值取向问题在教育政策中具有核心地位。对我国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偏重社会需要到注重儿童全面发展,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推行个性化教育、关注儿童特殊需要的价值取向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体制变革、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一、应用型教育的特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的迫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也应运而生。应用型高校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和竞争力。应用型教育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上更加偏重实践教学的发展和运用。应用型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为我国  相似文献   

18.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也应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高考制度创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群体结构优化,构建和谐社会;育人的全面要求与特定时段人的发展的有效集成应相互衔接。改革高考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重塑共性;方式多样;降低难度;评鉴多元;衔接课改,促进育人。  相似文献   

19.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就规模而言进入普及化阶段,需要确立和践行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观.依据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与个体需求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同层类高校应依据自身定位与特色明确人才的具体素质构成,培养专业性、综合性、人文性、个性化、创新性、国际化"六位一体"多样化高素质人才.为了更好应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我国应摒弃"心理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匹配适应性择校观;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构建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灵活性,注重个体体验与价值增值;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平衡各类高校支持力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估机制,凸显学习者在评估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将迈进21世纪,当一个新的世纪即将来临而我们又必须向行将终结的世纪告别之际,重新审视我们所走过的教育历程,反思已有的教育得失,进而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念,无疑对开启一个新的教育格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与人才模式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缺陷,如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偏重实用与功利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老化等,尽管这种教育形式在培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某种需求方面确实不乏成功之处,甚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经验,然而这种单一且近乎“一次性”的教育形式却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动与发展,其弊端与缺陷日渐明显与突出。因此,及时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一个世纪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