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宝桢"忠"的内涵特征.一、用质朴的爱心关心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来体现"忠";二、舍弃"孝"的需要来成就"忠";三、尽忠不愚忠,强烈而正直的主体意识,体现丁宝桢深层次的"忠".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孝悌忠信"是孔子为了规范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思想和行为而提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要求.关于"孝悌",孔子认为在父子、兄弟关系中,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视为更根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赋予"孝"以多层次的内涵;关于"忠",主要用来确定在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中主体所应具有的态度,第一应当是真心实意,第二应当是竭尽全力;关于"信",主要是讲主体的一种态度,要用实践的行为或行动来兑现,即说的话能够兑现.忠与信联系较密切,但两者在内涵上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从字词、句子和文章风格三方面论证"忠"的原则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翻译过程中必须"非常"忠实:追求 "精确",同时指出"忠"也要有一定尺度,不能一味追求"忠"造成"死译"、"硬译".  相似文献   

5.
吉家林 《现代语文》2007,(12):17-19
屈原《天问》是一首千古奇诗,注家对《天问》篇末诗句之意的歧解甚多,通常认为"能流厥严"的是吴王阖庐,"忠名弥彰"的是楚成王熊恽。我的新解是,"能流厥严"和"忠名弥彰"者均系楚勋子文。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9,(5):63-67
汉代铜镜中有很多带有"忠"字的铭文镜,这些"忠"字铭文当是对儒家忠的思想的反映。经整理和统计,铭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自身修养之忠;二是关于与人交际之忠。以铜镜铭文体现儒家忠的思想是汉代推崇儒学思想政策的结果,它表达的是希望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忠的品质。推而广之,在独处或人际交往中,均需秉持忠的思想,从内心与行为上以忠规劝自身。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乐山人民的整体道德素质都有所提高.但一些人存在着精神生活空虚,价值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等现象.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其中的"忠、孝、仁"观念是其核心和精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忠"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是家庭美德的基石;传统文化中的"仁"观念是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石.加强乐山的德育建设,应从四方面着手:政府方面;媒体宣传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方面;个人的自身修养方面等.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观念为基石,来加强乐山的德育建设,对于提升乐山人民素质,促进乐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与和谐乐山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忠""孝"在中日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既符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又适合互联网文化.在互联网文化环境下,"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的循环运作,"人品信任"是关键,需要提高企业及其营销人员的人际信任水平,需要培育顾客忠诚度以及对顾客忠诚度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忠"文化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同时期"忠"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连接人与国家、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新时期,"忠"文化被赋予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又要做到理性爱国。同时它要求为官者要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忠信更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1.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的年代,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彧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就被逼自杀.可见,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唐代高僧慧忠,是六祖慧能弟子中最显赫的一个,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都被拜为国师。一天,代宗带了一位名叫太白山人的,来见慧忠,说:"这山人很有知识见地。"慧忠问":他有什么特别技能吗?"代宗说:"他熟悉山水,知晓地理,判断文字,精通算术。"慧忠便测试山人,问道:"你住的山,是雄的,还是雌的呢?"山人答不出。慧忠又指着大殿的地面,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山人答道:"弟子要测量一下,才能知道。"慧忠又问":你识字吗?"  相似文献   

13.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中华"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关公精神的灵魂。关公忠、义、仁、勇精神,内含并多方面体现"大一统"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关公精神,以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5.
孔子成人思想中"行""忠""信"的思想内涵,用现代心理学人格层次理论解释,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坚定的价值体系.孔子"修己以安人"的主体性道德建构之路,即成人的途径可以解释为:内省、学习、改过.孔子"成人"思想的教育新意:通过自己挺立生命、通达人间,创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影响他人,令他人也挺立生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18.
原始儒家提倡的忠道思想是君臣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种子。但是为了生存,原始儒家不得不接受统治者对其理论的肆意篡改。统治者通过回避限制君权,将忠解释成"愚忠",强化伦理本位观,伪装成圣人,最终把变异后的忠即"愚忠"树立成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强制实行。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讲到"仁"的有五百多处。孔子没有给"仁"下一个剀切概括的定义,他总是随事指点、随处发挥,有时对学生的质问,总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性格等随意答复,但在《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他"一以贯之"的这一思想,即用曾子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根据孔子的思想,在一个礼貌的社会里,人与人相互对待出于仁爱。这种仁爱体现在"忠""恕"之中。"忠"可理解为"尽力去做""循礼待人""尽责"和"忠诚";"恕"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种对己对人的诚实谨愿的美德,这便是"忠恕"。"忠"是尽己,"恕"是推己及人,我们可以把"忠""恕"视为孔子"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仁"的一体两面去认识。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孔子的"忠恕"之道终将会成为人们修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