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50项,对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舞蹈、鼓舞、社火是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乡土气息浓厚;甘肃的地形、地貌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等因素造就了甘肃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鲜明的地域特征;民族成分居多、多种文化并存,形成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性、多元性,且具有丰富的体育人文价值和良好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2.
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是瑶族为中华民族留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所造就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因素的作用,使得铜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完好的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高扬 《文教资料》2014,(9):59-61
2008年,开封市兰考县麒麟舞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非遗”一样,又一个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这一结果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急迫的现实状况——面对这些即将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应当以怎样的方式保护它,使它继续“生活”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阻止它的绝迹,使它繁盛于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体系里.本文以开封麒麟舞为切入点,对于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问题进行一系列讨论和分析.从音乐美学、审美意识、感性论、感性体验等哲学角度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作者期望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贡献一点力量,并能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的关注,为开封麒麟舞的发展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布依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布依族高台狮灯舞面临生存危机。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以及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困境,提出具体的路径选择,以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方面的文本资料繁多,识记理论复杂,在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学习媒体落后、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主体性等许多不足,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为此,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扩展其艺术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22,(1):60-6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别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效益,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马尔可夫模型对金秀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市场前景进行预测。从预测结果来看,瑶族医药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较同年上期有所下降;瑶族织绣的市场占有率次之,较同年上期有所增长;瑶族服饰的市场占有率最低,较同年上期有所增长。从预测效果来看,瑶族医药市场占有率预测误差最小,瑶族织绣市场占有率预测误差次之,瑶族服饰的市场占有率预测误差最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及政策分析等方法,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为例,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的模式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其主要表现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以新的治理范式处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各个子系统。只有加快政府制度的创新、健全对市场主体的利益保障和补偿机制、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保护管理,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进行中,才能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岭地区是全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年来,女书、长鼓舞、盘王节、耍歌堂、瑶歌、瑶服都相继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德育新资源,建设学校德育生态,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自然有了一次跨界行动. 长鼓舞、耍歌堂、盘王节,对于瑶族先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他们的生活,是每天都在享受的生活.瑶族先人,正是在长鼓,在耍歌堂,在众多诸如盘王节的活动中,滋润着,生活着,创造着,享受着.女书、瑶歌、长鼓,更是生命、情感的记录与传承.情到深处,歌之舞之咏之,此乐何极.  相似文献   

10.
王婉秋 《考试周刊》2011,(45):19-21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的理解,认为对民族传统体育应从加强政府主导、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博物馆、在高等院校开设课程、与体育旅游结合、营造生存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保护,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烟盒舞在云南民族地区流传甚广,并以其良好的健身娱乐功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介绍了烟盒舞的起源、特点及其运动价值,并从昆明市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出发,探讨烟盒舞这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昆明市高校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论述了哈萨克传统体育的现状,对在哈萨克人中提出了世代相承,有一定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申报为自治区、国家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建议以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瑶族民间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何拯救、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小培养瑶族青少年兴趣和活力,代代延续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对瑶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进行了分类,重点从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揭示了它整体的风貌和风采,对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与继承,能够有效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校体育教学中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体育旅游逐步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为今后河南的体育旅游业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证调查法、访谈法对习水县红饰苗族斗脚舞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文字注释、摄录的方式,对斗脚舞进行可视、数字化、动态的保护性记录,为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存提供基本依据,以达到抢救和挖掘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资兴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瑶族民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尤其侧重于对那些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资兴瑶族民歌这一文化遗产来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永州境内的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永州文化的源泉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由原来的一百多种骤失至今已不足30种。一些依靠口传身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散失消亡,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传承后继乏人,仅存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流失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保护永州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效的发掘整理、研究利用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要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地介绍了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特点,具体地分析了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对目前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