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泰岱岩岩万邦瞻”。被称为“中华文化史缩影”的泰山文化,不仅为中国学界所重视,还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瞩目。自十七世纪以来,众多的西方汉学家都对泰山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海外“泰山学”的出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利玛窦等人的东来,一时出现了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之名亦由此开始为西方所知。十七世纪之俄罗斯帝国大臣尼·斯·米列斯库(N.Spataru.Milescu)所著《中国漫记》中已出现有关泰山的介绍。米列斯库(1636~1708)原籍罗马尼亚,1676年作为俄罗斯使节觐…  相似文献   

2.
1419~1422年,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一个由51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随团画师火者·盖耶速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该团沿途风土人情及中国明朝的政治、经济、人物、风俗……诸多繁荣富庶,后被整理成《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成为此时期中亚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是中国全面推进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展示中华灿烂文明和辉煌成就、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文化交融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一见如故1992年11月14日,一位满头银发的俄罗斯长者登上莫斯科飞往北京的班机,专程前来参加郭沫若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他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博士,时年80岁。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时,他依窗深情地俯览神州大地,眼前浮现出50年前在重庆第一次见到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的情景。那是1942年的一天,苏联驻重庆大使馆传达室工作人员告诉年轻的外交官费德林,有位中国先生来访。他走进传达室,只见一位50岁左右戴眼镜的中国人坐在沙发上。那人站起来说:“我想与使馆内懂中文的任何一位同志谈谈。”“好的,我马上去向大使通报。”“…  相似文献   

5.
伊尔汗国艺术中的龙纹呈现出多元文化共融的艺术特征,其中中国龙纹的影响尤甚。元朝与伊尔汗国之间政治层面的藩属关系,引发了外交、商贸等方面以及工匠的频繁互动。图像资料显示出中国龙纹对波斯龙纹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包括造型与文化内涵方面,这背后是伊尔汗国的君主借助视觉语言获得政治合法性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纵深推进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表现出欢迎和担忧双重心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崛起将建立在各国家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基础上的积极信号,对于推进我国和平发展、优化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文化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当前外交战略思想,探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新时期大国外交的时代价值,分析我国以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促进大国外交的战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开幕 近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延东指出,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近400年来,中外商贸往来互惠互利,文化典籍互相传播,风土人情互鉴交融,一批批卓有建树的汉学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人类文明包容共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新的时期,中国将把文化繁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2001年岁末,从西伯利亚刮来了一股强劲的舞蹈旋风。来自俄罗斯国立“戈登科”舞蹈艺术团的演员们为北京观众献上了一台美妙绝伦的俄罗斯民族舞蹈。那欢快明朗的节奏,豪放热烈的舞姿,使整台节目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演员们在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衬托下光彩夺目,美丽耀眼。 俄罗斯国立“戈登科”舞蹈团是与“小白桦”歌舞团、“莫伊耶夫”歌舞团齐名鼎立的俄罗斯三大民族歌舞团之一。该舞蹈团自1960年成立以来,以热烈剽悍的舞蹈形式,演绎着俄罗斯历史悠久的丰富文化、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神奇美丽的大自然,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演员们线条优美,舞姿迅疾,卓尔不凡……。姑娘们身轻如燕,飘逸灵动;小伙子翻飞跳跃,生机盎然。《集市》、《巴勒娘》、《卡林卡》、《快乐的饲养场》、《我的西伯利亚》、《水井边》等一系列舞蹈所组成的是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俄罗斯风情艺术长卷。 俄罗斯国立“戈登科”舞蹈团建团数十年来的足迹遍布俄罗斯大地,他们的节目受到俄各大媒体和观众的好评:1967年该团荣获“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共青团”金奖;197O年荣获“共青团列宁”舞蹈艺术金奖,1973年荣获柏林第十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等。几十年来,不断的舞台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俄罗斯人...  相似文献   

9.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力图使俄国融入欧洲文明社会,摆脱俄罗斯民族中野蛮、落后、保守的特征。彼得大帝致力于引进西方文化,同时也把触角伸向了遥远的东方。欧亚大陆上一北一东两个民族,由于一个宗教使团的出现,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观众对前苏联电影并不陌生。《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一批优秀影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恐怕现在很少有人说得出又寸俄罗斯今天电影的印象。俄罗斯电影业怎么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不久前参观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相似文献   

11.
周朝晖 《寻根》2015,(3):130-137
在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历史上,曾经活跃过一个中国移民群体——"闽人三十六姓"。据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曾有一批来自福建沿海的特种技术团体"奉旨往琉球"。有关这一历史,在东亚海域诸国各种文献颇有涉及却又语焉不详。而在东亚海洋史上,这  相似文献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是我在俄罗斯工作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俄罗斯人的性格,天然的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形容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俄罗斯是全球领土最大的国家,它拥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辽阔无垠的大平原和呼啸弥漫的大风雪……于此相互映衬的是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粗旷顽强的气魄和豪爽豁达的脾气。  相似文献   

13.
顿河畔上哥萨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的顿河,浇灌两岸肥沃土地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俄罗斯哥萨克人热情好客、骁勇善战的性格。7月中旬,正值俄罗斯南部的收割季节,记者一行来到素有“俄罗斯粮仓”之称的南方联邦区采访。也许因距中国十分遥远,来此经商和旅游的中国人很少。所以,我们的到来受到当地的热情接待。位于顿河罗斯托夫以东约20公里处的诺沃切尔卡斯克是顿河哥萨克人的旧都,从1805年到十月革命胜利前的1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顿河哥萨克的军事、行政、教育与文化中心,目前,人口约20万。我们系赴此城采访的第一批中国记者,故引起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首先,我们参观了市政…  相似文献   

14.
烧杯问题     
教授收了四个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开学第一天,教授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桌上有一只烧杯,杯内盛有水,比水面低一点的杯壁上有一个小孔,水从孔里不断流出。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迅速制止杯中的水向外流。教授给四位学生一天的思考时间,第二天要把各自的方法演示一遍。美国人看了一眼烧杯便走了。中国人打量了几眼也走了。俄罗斯人端起烧杯仔细观察一阵离开了教室。日本人拿着尺子围着烧杯量了半天,记录下一串数字,最后一个离开了教室。美国人回到宿舍若无其事地喝着咖啡,玩着游戏,晚上又看电视到深夜。…  相似文献   

15.
全长1.3万公里、绵延近三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横跨亚欧大陆,是继丝绸之路之后我国又一条重要的国际文化、商贸通道,被俄罗斯人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西伯利亚大道"。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特别指出:万里茶道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从武汉出发,通过万里茶叶之路,中国茶源源不断地输往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接着再销往其他欧洲国家,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提高了欧洲人的健康水平。岁月如流,沧海桑田,尽管当年的"万里茶道"早已不复旧日的繁盛,但专家、学者围绕这条国际商道的研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日益受到中、蒙、俄三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重视,《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仪书》的签署,更是拉开了"万里茶道"保护与传承的宏伟大幕。在这一历史机遇面前,武汉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和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方茶港",在推动"万里茶道"申遗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彰显自己拥有的特殊地位,复兴大武汉的历史荣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17.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8.
记者:中国是世界丝绸大国,早在汉朝时代,以中国丝绸命名的"丝绸之路"便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以丝绸为主要材料创作的帛画及其艺术的历史,几乎与中国丝绸一样悠久辽远。请您向本刊读者简要介绍中国帛画与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19.
正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阿克梅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俄罗斯"室内抒情诗"的拓荒者,有"20世纪的萨福"之称。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以抒情性和小说性著称,她以女性角度抒写爱情,表现隐秘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冲突;又以深沉的笔触关怀家国命运,表现一个爱国诗人的气节与高贵。她的作品有从普希金延续下来的经典性优雅,也蕴含了源自她本人戏剧化的人生激情。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总是带着某种"气味",这种"气味"来自海边的"冰  相似文献   

20.
正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堪称17—18世纪德国最为博学的人,其学识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数学、生物、地质、物理、机械、神学、法学、外交等数十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有杰出成就。但有谁知道,他终身关注着中国?那时中国正处于清初,莱布尼茨看到在华传教士寄给他的太极八卦图后,怀着仰慕之情写信给康熙皇帝,请求加入中国籍,并建议在北京建立科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