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方面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这一思想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即在实践观上,体现为限度生存的实践原则.这一原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示着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军 《生态文化》2008,(4):12-13
这里。我就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和实践,谈三点体会。一、我们的理解对生态文明这个新概念,作为一个城市的负责人,一名实际工作者,我的理解是: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方丹 《文化学刊》2015,(2):119-120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本土作家之一。受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与传统智慧的影响,对族人命运的书写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绘一直是厄德里克作品的核心主题。本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挖掘其中所反映的印第安传统自然观,进一步论证环境危机与小说人物命运的密切关联,从而揭示作者的生态整体观与生态使命感。最后,提出只有从思想文化根源上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借鉴印第安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4.
单良  金禹来 《文化学刊》2024,(3):193-196
以生态存在观为哲学基础的生态美育打破了历史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枷锁,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生态美育的萌芽是大势所趋。生态美育作为美育的崭新形态在审美对象、理论基础、审美形式等方面皆区别于传统美育体系。如何更好地推动生态美育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本文拟从认知观念、课程建设、实践浸润三个层次助推生态美育基础建设,为美育打造多方协同、系统科学的新格局,同时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5.
近日,读了人民日报《大地》刊载的尹建权写的长篇报告《毕节之路》,受益匪浅,感慨良多。谁也没有想到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区成立的毕节开发扶贫实验区.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奋斗和实践,山河巨变,旧貌换新颜。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实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验,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样,是我们的祖先在生存、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累而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的集结体。和传承一切文明一样,既有传承稳定的一面,也有其变异的特征。科学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社会在更新,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的浙江省"两会"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段关于"十二五"期间规划的文字格外引人注目:"我省要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着重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详细分析了珠海高新区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性地提出了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底线是生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并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要建设一种文明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特别是生态文明,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观、价值观的树立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让事实说话”,这是对外传播的一条基本原则。怎样做到“让事实说话”,看似简单,实则大不易。正如沈苏儒先生在他的《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说,“只有掌握了这一原则,才算领悟到了对外传播的精义,才能达到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作为地方外宣期刊的编辑、记,在十余年的采编实践中,对这条原则有着自己的遵循过程和一管浅见。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生态文化》2010,(1):4-12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承担着光荣使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形势和任务,大力发展现代林业.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了饱和,不仅使得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态系统也出现了退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已经提出了诸多至今都适用的思想理念。墨家思想蕴藏的生态智慧表达出一种敬畏自然、兼爱平生的生态伦理思想,站在人民和自然的立场上,与当今社会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致的,警示人们要敬畏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努力实现生态的和谐发展,这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点导读     
正1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而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生态美学研究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某些不兼容的弊端,所以紧迫的问题是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着更强的文化自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并在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建设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形态,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林业企业文化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林业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的隶属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但林业企业文化也有其独具的特色和内涵。林业企业文化,是林业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培育起来并为员工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林业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晓青 《职业圈》2007,4(7S):81-182,200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艺术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艺术实践美的取向是艺术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艺术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世界。 为了共同研究和探讨“全球资本新格局与金融中国”这一命题,中国金融网主办召开了“第二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暨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发展年会”,3天会议期间,有千余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廊坊“天下第一城”相聚。就“全球资本市场变化、城市投融资、金融生态”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议旨在通过金融生态概念将金融机构、城市政府部门和企业密切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金融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实现银、政、企紧密合作、互惠共赢。于是有人说,这是奥运中国前夜的一次思想盛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发给大会的贺信中说:“‘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这项政策从设计、规划到实施过程中,金融的作用是巨大的。金融对提高中国的生产力、对推动社会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曾几何时,人们以为金融离自己很远,但当中国的市长和银行在这次会议上为城市发展共商民生大计,当路透集团在会上告诉我们,它的盈利点中传媒只占5名,其余都是在金融业的作为时,当“以新闻手法解读经济方略,以专家视角点评财经事件”的中国著名专栏作家水皮活跃在现场,而各大媒体的记者也纷纷对中国金融网拿出助阵之势时,谁还会说,金融离我们很远,谁又能说,金融报道是窄众的?且听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在全球背景下解读中国金融传媒……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保护及利用珠海市淇澳岛的生态资源为目标,阐述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实践意义,分析了淇澳岛在发展生态旅游中所具有的优势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如何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区的政策建议,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20.
孙建伟多年从事林业工作,是一名长期工作在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第一线的业余摄影人。工作需要摄影,摄影促进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相机是他最忠实的伙伴,在用它记录了工作需要的大量资料的同时,也成为了他思考中国生态状况的有力工具。因此,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陈建伟对生态摄影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宽广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