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2.
文学家苏东坡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理学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陈沣主张用“读”、“思”、“理”、“贯”、“发明”、“辨难”、“排击”来阐明一本书的阅读过程。由此可见,诸多前贤均将“读”置于第一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似乎成为古今知识分子和识文断字之辈墨守的一条“陈规”。  相似文献   

3.
何慧浙 《教书育人》2007,(5):110-111
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难关。如何突破阅读中的难关,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种省时、简易、科学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举一反三。前人培养阅读古文能力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中加深理解,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多读多背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感性知识。除此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学生阅读古文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经历从初读到细读、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要真正把课文读懂,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要潜心会文。加强细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细读者,使之与课文融为一体,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在。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读”作出理性思考:如何做到“读”的有效。近三年行走在课改一线道路上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注重朗读、诵读、默读、略读以及读的评价等几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朗读的增量,彰显语文课堂的价值,从而让琅琅书声伴随着理性的思考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一、借助感情朗读应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诵读课文,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至读出“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瀑布》一诗,可采取“看图听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表情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饱满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二、发挥思维想象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能获得艺术美的感染,达到美的升华,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桂林山水》,可借…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9.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  相似文献   

11.
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反过来,只有理解了也才能更好地读。教师上课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之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我认为,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3)
思想·大境界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作文是语文学习四要素听、说、读、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心灵的释放和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取舍。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在写文章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人格魅力,才是作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语文教材已在全国500多个区县实施,一经面世,就充分显示其生机勃勃的活力,深受师生欢迎。但目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引起我们警醒,即学生“读”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具体表现为,课内以“问”代读现象充斥课堂,课外阅读缺乏要求指导,倘任其发展,将成为一种严重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为顺利实施新语文教材改革,尽快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笔者认为,须切实唱好“读”这出重头戏。 关于“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曾有过不少经验之谈。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  相似文献   

1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读书与下笔的切身体验与总结,是诗中寓理的形象化说法。两句句眼在一“破”字上。“破”,《新华词典》中有两条义项可用:1.“破损”,是说读的书多,次数多,以至万卷书都破损了;2.“使真相清楚”,是说反复熟读、背诵,“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功在一“破”,知识广博,融会贯通,存储于心。有了这样的语言材料积累,下笔(包括说)才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随手拈来,如有神助。面对不少学生读背现状,这个“破”字虽事隔千余年,仍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从小学到中学,所读的语文课本有24册之多…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16.
闫虎 《教学随笔》2016,(3):155-155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7.
王毓新 《江西教育》2006,(11):15-15
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高明的作者.正是出于对文学传达中语音组合独具的审美特性的认识,特别强调写作要讲究“声文之美”,要通过语音组合营造文章的气势,也就是“斟声求气”。,如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槲就自我揭示道:“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正凶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特别强凋通过“多读”感悟语言材料,积累言语范式。  相似文献   

18.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一、重视朗读,以"读"激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回想起自己求学时代的语文课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但有多少是深深地烙在自己脑海中的呢?清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熟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