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基于佤族以男性为世系的传统家族形式和观念,以“家族内”、“家族外”两分法对西盟佤族亲属称谓语进行描写,并归纳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在对西盟佤族学生进行数学测试、学习能力调查的基础上,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佤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及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缩小这种差异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罗正友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佤族地区一项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农户(家庭)是佤族社会基本组成单元。在农业人口占比超过80%的佤山西盟,农户生产行为的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着西盟佤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应当通过主体牵引、技术牵引、制度牵引、文化牵引对佤族农户生产行为进行优化,使佤族农户尽早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西盟佤族节庆活动就是大型的宗教活动,现为大多数佤族所认可的节日有:新米节、播种节、“崩南尼”、接新水、“穷克落”(拉木鼓日)、过大年、接新火等。佤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有其重要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功能;增强村社联系和娱乐功能;增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满足佤族群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繁荣佤族地区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佤族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要按照产品的一般规运作。美国市场学家麦克塞把各种营销因素分成四大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售渠道(Place),销售促进(Promotion),即所谓"4P"。本文结合云南西盟、临沧的佤族的文化产品营销情况对以上"4P"进行思考,探求佤族民族文化产品的营销组合策略,以期对佤族地区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西盟佤族学生学习数学的三大主要障碍一是佤族学生家庭贫困,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受当地母语、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负面影响;三是教师学历低,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闭塞.对此,提出如下相应对策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二是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加大口语训练;四是消除惰性,勤奋学习;五是活用分层次教学方法,采用课堂内渗透母语的教学机制;六是以"先死后活"教法为基础,多种教法有机组合进行教学;七是以"传帮带"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0.
思茅是佤族、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佤族、拉祜族特色鲜明的边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光照下,焕发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韵味。作为西南边陲的一份学术刊物,我们的定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边疆实际,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面对思茅市“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和异彩纷呈的地方民族文化,我们把研究目光对准了原始、古朴、独具魅力的佤族、拉祜族文化。并于2005年第1期推出了“佤族、拉祜族文化研究”专栏,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厚爱,迄今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并已逐步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文山学院学报》2014,(4):102-105
西盟博航阿佤文化生态村是典型的佤族原生态珍稀村落,佤族生态文化富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通过以资源分析为研究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博航村寨与西盟及周边佤族村寨旅游产品并对比得出博航村适宜开发佤族宗教特色旅游的结论,以期为后续进一步打造该村优势的宗教旅行游览项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8日至14日在思茅和西盟分段举行。其间8月9日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开幕式和进行大会学术交流,8月10日至14日在西盟进行了力所乡阿佤莱、岳宋乡岳宋村两个典型的佤族  相似文献   

14.
音乐小词典     
【佤族民歌】佤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沧源、西盟两县,其他散居该省。口头文学比较发达,许多优美的诗歌、故事、寓言、传说以及民歌等,都以有韵律的  相似文献   

15.
永和社区是沧源佤族聚居区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信教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基督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传入永和的,这里便逐渐成为了沧源基督教传播的中心。永和佤族在获得基督徒身份的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原有的民族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永和佤族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彼此调适、共存的。  相似文献   

16.
(一)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罗正友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9.
敲起木鼓唱新歌——佤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神州学人》2001,(10):42-42
佤族人口约有3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沧源和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占佤族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一带,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云雾缭绕,平坝极少,故习惯称为“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旱稻为主,其它还有水稻、玉米、养麦、小米、豆类、马铃薯、棉花、甘蔗、茶叶、烤烟等。山间森林茂密,翠竹掩映,出产黄果、芭…  相似文献   

20.
佤族文化是以“司岗里”文化和木鼓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多元民族文化。从自然环境看,佤族主要生存环境为内陆山区,山是孕育佤族文化的母体;从人文环境看,云南悠久的葫芦种植历史,是佤族“司岗里”文化得以产生和形成的人文环境;从内部因素看,“司岗里”文化的产生是以佤族古老的生殖崇拜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由此,可以推断,佤族“司岗里”文化至少可以说是在新时器时代就产生了。由于佤族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双重统治,被迫过着漂泊不定、不断遁入山林的生活,这使得“司岗里”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纵观“司岗里”文化与其他南方民族葫芦文化的关系问题,“司岗里”文化不仅仅是佤族一个民族的,而且也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