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它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大脑有两个半球,半球表面覆盖着大脑皮质,它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中枢,人的心理活动也在这里进行。小脑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运动。脑干中有一些调节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和联系大脑、小脑与脊髓的传导径路。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是躯体、内脏器官与脑相联系的通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神经,它们分布于全身,把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各器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有不少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上,把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说成是包括有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这种提法欠妥。因为这样会使人误认为,周围神经系统除由脑和脊髓发出以外,还有第三者发出的神经。确切地说,从组成上看,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脑脊神  相似文献   

3.
人的神经系统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它的结构复杂,功能形式多种多样。《自然》第六册“人的神经系统”一课讲述的是下面几个基本问题:1.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组成,可分为脑、脊髓和神经几个部分。脑和脊髓是神经细胞集中的部位,它是收集信息、储存信息和发出行动“命令”的中心。解剖学上称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或“中枢”。脑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一些简单活动的中枢,又是一些信息上、下传导的通路。神经细胞都有突起,有的突起长达1米。许多神  相似文献   

4.
叶丹华 《教育》2024,(8):88-90
<正>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内容要求部分,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形式呈现相应的概念体系。依据《课标》,本节课对应的大概念是“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重要概念是“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次位概念是“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  相似文献   

5.
沈惠云 《家庭教育》2000,(10):46-47
神经系统:有中枢、周围之分众所周知,神经系统是人全身各系统的“领导部门”,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机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等,无不是由它支配与指挥的。可同为领导部门的神经系统还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  相似文献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首先要了解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幼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一、脑的结构人脑大约由140—15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有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有两种:树状突和轴状突。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枝分梢同另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或细胞的突起相接触。神经系统就是依靠这种神经元的联系进行有机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耐力、柔韧等素质。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体能发展可以使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  相似文献   

8.
学习与记忆是脑的重要机能之一。学习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接受环境的变化而获得的行为习惯(或称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指行为习惯的贮存和再现过程。有些学者则把学习看作是有关学习事件的信息向脑中输入和在脑中加工的过程;而把记忆看做是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学习和记忆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学习改变着脑内神经元群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现现又表现为记忆,但记忆过程持续时间要长一些,也包括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神经组织中的化学和结构的一系列变化。所以,一般研究学习和记忆总把重点放在记忆机制上。  相似文献   

9.
1(1543年)人体解剖学的奠基者--维萨里 比利时的解剖学家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用科学的方法解剖人体,并于1543年出版<人体的机构>一书.该书全面论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动脉和静脉系统、神经系统、腹腔中的器官、胸腔中的器官、脑的构造等.从而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搞好神经生物学课程建设迎接脑世纪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是基础神经科学的主干。神经科学的目标是: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它的重点在脑,所以神经科学亦被人称为脑科学(brain science)。在认识脑和保护脑这两个方面,神经生物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主要责任。神经生物学是以研究神经系统为目的的综合科学,它包括研究神经系统的各个传统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等;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基础实验科学,神经生物学的大量研究在动物上做实验;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出现神经…  相似文献   

11.
儿童学写毛笔字是眼、脑、手的综合运动。了解儿童神经系统、视觉和运动觉的发展与书法的关系及其它生理现象对学书的影响,对书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儿童几个书法生理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一 儿童临池的神经系统活动 儿童临池写字,用手把字体的笔画形状勾画描摹出来,全受大脑的支配,脑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从儿童神经系统发展进程看,七、八岁儿童已完全具备了学习书法的能力。突出表现是:(1)学前儿童右脑功能发展较快,视空知觉、形象思维占优势。这与  相似文献   

12.
1.听、说、读、思、行等兴趣和能力综合训练,而以思、行训练为主的原则。思,指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感知的相思辩的,智力和非智力的。行,指四肢等运动系统的活动,包括动手、动脚、动体的训练活动和实践活动。 2.与学科必修课、选修课结合同步,又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原则。活动课中的补充型、强化型、延伸型一般是与必修、选修课结合同步的,而特长拔尖型、交叉渗透型及社会实践型,一般独立性、自成系统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素质原是解剖学概念,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不同人的素质不同,主要表现为各自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差异。能力原是心理学概念,一般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家长为了保持孩子身上的整洁而限制孩子的活动,甚至禁止孩子到户外去玩.我认为,家长采取这种态度利少弊多,甚至有碍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儿童好动不好静。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如果一味限制儿童的活动,势必使儿童很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造成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导致儿童智力平庸低下;缺少活动会阻碍边缘系统和小脑之间的神经联系的正常发展,造成儿童体验愉快情绪的障碍,导致儿童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同时还会影响儿童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使儿童的运动系统机能降  相似文献   

15.
突触浅说     
在脑和脊髓中,整个神经元表面积(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有60%~80%的部位被突触占据,仅人脑突触数目就有1014~1015个,突触是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6.
1.脑的可塑性。 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刺激下,脑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是由树突、轴突、细胞体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变化决定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神经解剖学家就发现,加大并丰富外界的环境刺激,可使大脑皮层加厚,细胞体增大,树突增多。近十年来的脑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17.
当前,许多小学正大力实施“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强调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情绪、情感具有的启动、定向、维护、强化等功能,并具有两极性、弥散性、感染性、迁移性等特点。生理学研究认为,当一个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大脑皮层、皮下神经中枢的活动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起来,肾上腺分泌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血糖浓度上升,整个神经系统呈最佳兴奋  相似文献   

18.
铅中毒的危害及其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是广泛存在的工业污染物,能够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引起胃肠道、肝肾和脑的疾病。预防铅中毒的主要方法是切断污染源、远离污染区和改善膳食结构,治疗铅中毒的方法是使用金属鳌合剂促进铅的排泄。  相似文献   

19.
问:好习惯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从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点分析,好习惯的实质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外界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索系统,它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  相似文献   

20.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念,设计了一款单通道脑电控制智能小车的实训系统,包括:脑电信号采集单元、智能小车单元、信号预处理单元及PC机端的信号显示单元。脑电信号采集由TGAM1-R2.4A模块和无线蓝牙模块组成;智能小车由STC12C5A60S2微处理器、电机驱动模块以及无线蓝牙模块组成;信号预处理由STM32F103ZE微处理器来实现;在PC机上采用LabVIEW软件完成脑电信号的存储、显示,对脑电信号做进一步的处理并转换为智能小车的控制信号,实现对小车速度及方向的控制。该系统可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训练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