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会让纪录片的故事倍增光彩,会让观众难以忘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记录片的传播效果倍增。塑造好、刻画好人物是所有纪录片创作者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创作实践,对如何塑造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就人物策划、纪录片戏剧性、细节描写、编辑叙事等多方面议题做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形象的塑造,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纪录片来展现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是广大电视人不断探索和寻求最佳路径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3.
现状:人文电视纪录片退出“黄金时段” 人文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就表现形式而言,它以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展为中心线索,通过人物与所在环境(自然或社会)的一定(平淡、丰富、离奇或复杂)关系来展示人物形象;就内容而言,它着重表现人类的生存方式,道德情感,生活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4.
细节是电视纪录片的可视点、情感点、支撑点,它可以用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凝结作品情思。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细节的表现力,用真实、生动、细腻、典型的细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英国BBC连续推出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包括《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华的故事》等,从他者视角的社会认知建构着"中国文化"的影像形象,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从人物形象、情感意象与空间影像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跨文化交流,探讨中国诗人杜甫源自他者视角与西方语境建构过程中的微观意象与宏观架构,对于国内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跨文化表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步东 《视听界》2002,(5):18-20
人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就表现形式而言,它以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为中心线索,通过人物与所在环境(自然或社会)的一定(平淡,丰富,离奇或复杂)关系来展示人物形象;就内容而言它着重表现人类的生存方式,道德情感,生活态度等等。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艺术,存在着创作中协调艺术形象直接性和间接性之间关系的命题。笔者以纪录片《家在我心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例,探索在艺术形象创作中人物形象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一些美学规律。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往往有两个层次:生活的实(一般直接性)和艺术的实(特殊直接性)。以《家在我心中》为例,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上海人家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父亲丁尚彪、母亲陈欣欣和女儿丁琳,中心人物是父亲丁尚彪。《家在我心中》截取了丁尚彪人生的一个片断——在他已过而立之年,选择出国去日本挣钱,以供养唯一的女儿出国留学。人物形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8.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信仰的坚守,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又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奋斗牺牲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还原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兰景婷  郭伟 《今传媒》2011,(10):80-81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山河岁月》聚焦百年党史中的典型人物,讲述了100个充满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生动故事。本文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等多模态的话语分析,发现其通过运用多模态叙事实现了多维叙事、情感联结和主旨升华;复经多模态隐喻诠释,传递了红色精神,构建了党的形象。《山河岁月》在视听呈现、话语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创新,为党史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牟青 《新闻传播》2009,(7):58-58
近年来,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纪录片,它们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感人的生活细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广大电视观众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本人也认为,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应该是情景交融来铸造人物形象,让观众也融入其中。本人曾参与了镇巴电视台部分专题片的摄制,在其中的人物纪录片的摄制中,感触颇深,下面试以《环卫工人张正华》为例,将实践中的感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靖 《视听》2016,(11):65-66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为时序展现杓峪村"乡景"的变化,采用三线平行交叉叙事塑造了朴实、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影片折射出的农村社会公共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是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当代中国发展、对外展现较为真实、客观、立体的新时代中国的窗口。聚焦人物,以人物命运来反映时代变化的人物纪录片尤是如此。但当前,传统电视媒体的栏目化纪录片普遍受到创作周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并有所创新,这也对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纪录片《蔡美月·为天下女儿做嫁衣》的创作实践,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创作条件下把握主题架构,通过真实客观的记录塑造更立体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人类自审的一面镜子,人类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审视自己,并使视野超越他所生存的狭小空间,去发现与了解这广大世界中的优秀个体,接受他人生命的启示,享受生命的美感。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关键是要求片中的人物形象既要真实,又要深刻。纪实手法的运用无疑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纪实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那么它记录的只能是浅薄的真实。只有将作者的创作理念融入纪实之中,纪实才有可能反映出深层的、本质的真实。事实上,作为一种艺术的纪录片,都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这就必然要求纪录片创作走纪实与表现相…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三年的艰辛,“望长城”在一个创作群体中诞生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灵气,和谐而又强烈冲撞的创作群体,也正是这个群体教会了我怎样认识纪录片。我是个话剧演员,虽然在舞台上,屏幕中也塑造过不少人物形象,但参与纪录片拍摄还是第一次。平日,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凡遇到纪录片,我都是要换频道的。因此,参加《望长城》摄制组后,对于如何胜任一个大型纪录片中的主持人,心里一直没有底,直到节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无论是真实地纪录一个人,还是纪录一段生活情景,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因为它不仅可以洞察、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可以折射一个时代、浓缩一段历史,深化作品主题、揭示出富于哲理的内涵,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人是电视纪录片不朽的主题,所以对人的研究不仅是个哲学的命题,也是个艺术的命题。在今天的电视纪录片中,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表现人物做什么,而是更需要感受他在想什么,因此,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心态的刻划与表现已成为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就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的"真实再现",丰富了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它弥补了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叙事更加具有奇观效果。这对于表现主题,深化主题,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真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主观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主观音乐,是作为背景出现的乐音或歌音。从纪录片本身来看.坚持真实性并不意味着排斥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合理的主观音乐在表达创作意图、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情绪基调、提升镜头韵律等方面能够起到纯客观声音所不能替代的画龙点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纪录片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论述了在公共图书馆建设纪录片中心的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为例,介绍了中心的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发展定位和多样化纪录片服务实践、服务现状,总结了在公共图书馆建设纪录片中心、开展纪录片新型服务的基本经验、机遇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