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典小说"。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不可绕过的一个问题。而研究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小说《红楼梦》极具典范性,庞大的社会人群与人物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 ,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是女性自身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女性审美意识也开始突破封建的“妇容”观 ,蕴涵着男女平等的可能 ;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大胆突出自由选择与“先情后性”的立场 ,冲决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 ,饱含着女性自由发展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是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着重描写的重要节庆之一。透过文化的因子我们可以发现,曹雪芹不仅仅是简单展现了明清时期的中秋风俗画卷,更是透过中秋节来塑造了诗礼簪缨的封建富贵之家,以及贾府"求圆而不圆"逐渐衰败没落的悲音和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女性写作由现象积聚为文化,当以明清的才媛写作为始,其规模性和普遍性尤其以诗意丛生的江南地区为最。如此有规模性、普遍性的明清才媛文化,既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大众(包括才媛本身)对才媛生活环境及其行为的理解、要求、愿望,也展现了才媛的社会意识由关注自我向女性意识再向独立个体意识的发展脉络。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改革、"士农工商"社会排序逐渐模糊、刊刻业高度繁荣、对女性才德观重新定位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某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葬花吟》是《红楼梦》中荡气回肠的一笔,其"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漂泊难寻觅"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关联,体现了自然的女性化和女性的自然化。作者有意将黛玉和花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对二者共同的命运产生了思考。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葬花吟》中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葬花吟的生态女性的意识出发,为解读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虽然以男性英雄为主 ,但是也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全面分析《水浒传》中的种种女性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复杂矛盾的妇女观 ,并能进一步了解这些女性形象的客观意义和认识价值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俗民情  相似文献   

7.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俄狄浦斯王>和<红楼梦>两大悲剧跨越时空却拥有近乎雷同的整体魔幻隐喻叙事结构,三层象征隐喻诗意结构负载三种功能和三重意蕴,以此传达了近似的生命悖谬意识和宿命观.在表现悲剧精神这个巅峰意义上,<俄狄浦斯王>、<红楼梦>实践着相似的悲剧审美诗学,彰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终极认同.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缠足”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对女性描写最多、最好,而写到女子缠足的文字仅有6处。除贾府人物是满族和清朝统治者禁止妇女缠足外,更主要的是体现出了作者尊重女性、同情女性的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飘》中的郝思嘉作为范本,对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进行提炼,并分别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性格特征、惨淡结局五个方面对这两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做比较。对照她们作为一个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异同,试图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女性形象,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斯达尔夫人的两部长篇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中的女性主人公都具有启蒙时代女性身上独特的特点。斯达尔夫人把现代女性定位为自主、独立的存在,批判传统男权社会中把女性视为男性附属品的思想,批判近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和束缚,强调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在理论和创作上试图提高女性的权利及社会地位。通过考察斯达尔夫人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印证斯达尔夫人女性观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1873-1947)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凯瑟的作品极具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她擅长描写美国历史上的拓荒时代,《我的安东尼亚》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较成熟地体现了凯瑟的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文章旨在通过文本细读深刻挖掘这部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一步理解凯瑟的生态观,从而期许为探究凯瑟早期的拓荒小说提供借鉴意义,也借此进一步反思当今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卫慧的《上海宝贝》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文学作品,两篇小说有情节设置、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也有许多女性心理和写作策略上的相异之处,《莎菲女士的日记》打破了男性为中心的神话,张扬了女性主体意识。相比之下《上海宝贝》只写出了女性的堕落和借此对女性身体的窥视,《上海宝贝》的女性故事只是一场闹剧,而莎菲的故事却带有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有图像的历史已有三百余年,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既有"程甲本"、"双清仙馆本"、《红楼梦图咏》等传统木刻绣像,又有以上海为中心而涌现出的近现代石印、铅印图像,更有受新科技影响而产生的当下多元图像面貌。丰富多样的图像系统与《红楼梦》文本的传播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促进关系,也彰显了近现代印刷科技的革新在书籍传播领域的巨大影响,更凸显出自清中叶以来人们围绕《红楼梦》所形成的社会审美共识。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他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仅有流传千古的宝玉、黛玉、宝钗、凤姐、探春等贵族公子、小姐的形象,同时,作者也塑造了众多的丫环形象。这些天真烂漫的少女,在性格上各不相同,犹如百花园中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点缀在《红楼梦》之中,使整部《红楼梦》呈现出一片色彩缤纷、百花争艳的场面。  相似文献   

17.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与《镜花缘》中所反映的妇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镜花缘》不仅提出了妇女问题,而且也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镜花缘》发挥奇特的想象,通过描绘一个女权社会的女儿国以及女子教育高度发达的黑齿国,大胆地提出妇女问题,并试图寻求妇女解放的出路,朦胧地反映了低层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了近代妇女改良运动的先声。可以说,《镜花缘》在妇女问题上比《红楼梦》前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庄子》,原意是不值得一谈的琐碎小事。小说成为一种文体是在汉代,此时小说类似于讲故事,不够严肃,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到了南北朝及隋唐,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语言以文言为主,比较晦涩。到了宋元时期,小说开始兴盛,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小说家,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小说创作蔚为大观,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