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雍容 《今传媒》2023,(4):22-25
2019年微信之夜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称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是微信“设置”菜单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开关”,有超过1亿的用户进行了此项设置。这1亿人选择“最近三天”可见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个人动机与选择?本文将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入手,并结合当下人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遇到的隐私边界模糊问题,探讨“最近三天”可见的设置是如何强化用户隐私边界,推动个人空间的自我控制权回归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朋友圈"来了解好友动态。微信朋友圈的语境下,"拟态环境"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它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虚拟舞台,人们发布信息时呈现出显著的自我把关倾向,真实内容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呈现导致其成为"事实型的拟态环境",人们基于此对好友进行形象塑造,并加速了其环境化。  相似文献   

3.
王丽  吴瑶 《东南传播》2023,(9):126-130
社交媒体全方位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其隐私泄露、社交困扰、情境崩塌等弊端迫使用户纷纷寻求对社交媒介的“去驯化”,主要包括“去想象”“去挪用”“去整合”和“去转化”环节。行动者通过关闭或忽略朋友圈实现对朋友圈的去联接;通过迁徙社交场、量化朋友圈在现实时空中的使用、降低或转移分享欲、操纵可见性维持对朋友圈的非联接。由此,个体在主观层面深化了对自我、对生命的认知;在客观层面窥见了置身其中的宏大社会制度,发出了“去制度化”的呐喊,并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直接特质的勾连。  相似文献   

4.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对微信朋友圈内容"点赞"表达自己的关注与态度,笔者试通过对朋友圈内容、何为"点赞"、为何"点赞"、"点赞"的思考等内容展开分析,探讨微信朋友圈"点赞"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6.
微信是一种社交软件,朋友圈是微信软件功能中的一种。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和普及,开始有相当数量的"微友"在朋友圈上进行商品的推销和买卖。仿佛一夜间,微信朋友圈成了线上店铺。那么是什么样的人在经营着这样的线上店铺,他们又该如何经营呢?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对15名青年的访谈结果,结合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对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朋友圈进行管理,使自己的"表演"符合预期。从朋友圈自我呈现类型上说,主要有分享体验型、能力显示型和示弱求助型;呈现的策略有观看权限设置、有选择的自我呈现和呈现内容的真实性;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有朋友圈本身的性质、与微信好友的关系、个人性格以及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象。大部分人认为朋友圈中呈现的是真实的、部分的、想表现给他人的形象,认可自己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8.
微信朋友圈广告采用feed广告信息流模式,通过社交混排算法,依托关系键互动传播。朋友圈广告上线以来,有赞誉也有诟病,要想真正实现朋友圈广告的目标效果,就要"以微友为中心"进行传播。既要注重"微友"的心理容忍度、接受度也要从"微友"的需求出发精准投放。本文从朋友圈广告的特点入手,分析其优劣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8):45-58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作为"圈层"网络的特性入手,参考自达尔格伦以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维度对微信朋友圈的公共性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在结构、再现和互动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征,但在这三个层面又是受限的:结构维度,尽管促进了新闻分发渠道的多元化,但"圈层"网络对微博"广场"的替代是以牺牲微博这个另类公共领域为代价的;再现维度,尽管在朋友圈引入了公共议题,但基于社交策展的再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多元、理性的公共性诉求;互动维度,尽管"菊花链拓扑式"的转发带来了公共性的可能,但微信朋友圈当中的议题和观点更多时候趋于圈层化。本文将这种公共性实践与公共性准则之间的共生状态定义为"有限公共性",并指出应当看到有限公共性蕴藏的对民主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谭时康 《传媒》2018,(7):56-57
2017年,超燃的建军90周年阅兵、劲爆的《战狼2》以及在朋友圈疯传的"军装照",一个个和"军人"有关的热门事件,引发受众层层裂变式传播,值得研究.其中,《人民日报》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2天,浏览次数(PV)累计2.0921亿,独立访客(UV)累计3832万,H5分享到朋友圈和好友、群组总计711万,平均每分钟在线人数达22万,火爆朋友圈,引爆红色文化传播热潮.笔者以此为例,分析军装照大火的背后,其如何以"用户"作为传播基点,通过朋友圈社交进行红色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韩芸婷 《东南传播》2016,(10):72-75
微信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朋友圈自拍"现象也时下流行,"自拍族"的自我展现、谋求互动等心理需求为人们探究和热议,而看图者这一群体却得到鲜少关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看图者作为"朋友圈自拍"的受众,其具有主动选择权利,直接影响着一个传播活动的顺利完成,即传播的终端。本文基于受众本位意识论,运用焦点小组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力图发现"朋友圈自拍"对看图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颜值"、发图频率、照片类型等因素对观图情绪和社交态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媒体。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自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成新媒体时代一种特殊的"图文景观",实现"强联为主,弱联为辅"的社交目的。如果把朋友圈看做"虚拟剧场",用户就是精心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本文通过运用戈夫曼的"拟剧论"阐释朋友圈的一些要素和现象,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朋友圈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朋友圈图文景观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10):64-72
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利用日记法对120名被试进行了连续7天的9次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微信朋友圈炫耀性内容对个体消极情绪的作用,并探讨朋友圈嫉妒和个体的消费水平在其中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1.朋友圈炫耀性内容与个体消极情绪呈负相关;2.消费水平会弱化这种连接;3.朋友圈嫉妒则会强化这一关系。在将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进行对照的时候,本文从选定的特定社交产品的传播特征、个体的消费心理、研究材料的特点等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微信(We 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能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其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从诞生以来,微信发展速度惊人。腾讯  相似文献   

18.
刘砚议 《新闻界》2015,(3):58-61,66
交往主体呈现给交往对象的"形象信息"的一致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所以带来社会资本增量的交往都需重视"印象管理"。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微信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其朋友圈呈现强弱关系共存的交往格局。在此前提下,用户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研究发现,在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用户印象管理较弱且有"后台行为前台化"现象;弱关系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助于用户进行"后台行为前台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  相似文献   

19.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依赖好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展演舞台,"好友"即观众在展演过程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依靠"标签"功能对"好友"进行关系定义和分类,更丰富了"我"在该网络平台的展演方式。通过对"朋友圈"主要使用者--青年群体的展演行为进行分析认为,面对不同的观众,其存在不同的展演行为,该过程存在"自我中心"向"他者中心"转化的展演逻辑。  相似文献   

20.
温岭杀医案又让我的医生朋友愤怒了,连续三天他在朋友圈里都怒气冲天,比哈医大杀医案之后还要愤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