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文学教育需要作家参与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日前携最新散文与评论集《博尔赫斯的面孔》到"思南文学之家"与读者见面。这一新作可以看成是格非"文学公开课"的纸面版,从中可以读到他对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夫卡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他对小说叙事、小说传统等文学话题所持的观点。格非透露,这些文章的原型是自己历年来在华东师大、清华等高校教授文学赏析课程的讲稿,又经过重新打磨而成,其中蕴含他近十年来读小说的心得。格非坦陈,当老师的头10年,他为此非常痛苦和困扰,辞职的念头时时冒动,因为很多人以为他是专业作家,他也想干脆去做专  相似文献   

2.
《湖北日报》报道,受湖北省作家协会之邀,著名作家韩少功、格非来汉参加《山南水北·人面桃花——韩少功、格非作品诵读·无主题对话会》,与武汉读者面对面交流。在对话会上,武汉的大学生、作家、教授们纷纷上台朗诵了韩少功、格非的众多代表作中的片段。格非认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     
《中文自修》2012,(6):2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其父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知名于文苑。母亲王氏乃显宦之后,亦善属文。清照年十八,适太学生赵明诚。明诚之父赵挺之,官至宰相。虽也经历李格非以党籍罢官,赵挺之罢相等事件,但李清照早期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其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  相似文献   

4.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引发文坛热议,“乌托邦”与“知识分子写作”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格非对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难题“失实求似”式的书写和寓言化的反思也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格非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并可以从其建构的乌托邦寓言中开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症”的精神传承和嬗变。  相似文献   

6.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主要与格非的小说观念及其独特的文本呈现有关,若从外来文化资源的角度来说,则主要表现为接受博尔赫斯的影响。从两者创作之间的延伸逻辑出发,主要选择观念的认同、迷宫手法和独特的时间意识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博尔赫斯之于格非小说的意义。至于交织其中的关于先锋小说的特质、后现代问题,格非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纯文学立场,则同样可以视为这种延伸逻辑的使然。  相似文献   

7.
无限的宇宙对于有限的人类经验来说始终是神秘的,因而格非对"存在"的探索难免陷入神秘主义的吊诡。格非小说叙事中的"空缺"契合了佛教神秘主义的"空无"之境,同时格非对存在与时间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对超越、轮回等生命现象的描写实际蕴含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8.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我经常骄傲地对别人说,格非是我的同学,因为格非已经是著名的先锋派代表作家,与同样年轻而著名的作家苏童、余华并驾齐驱。格非是我在华东师大的同班同学。刚入学,外地同学找同乡,我是上海人,上海人在上海,无须认上海同乡。我不甘寂莫,祖籍江苏丹徒,与丹徒的亲戚早无来往,而且从未到丹徒去过,也凑热闹,认丹徒同乡。没想五十多个外地同学,从丹徒来的只有格非一个。于是互相拍肩膀,虽然他说起家乡话,加上速度很快,我听不懂,只能干瞪眼,但两人的关系,还是比其他同学深了一层,以后见面格外亲热。格非那时姓刘名勇,无论怎么…  相似文献   

10.
格非的许多小说贯穿着一个"寻找真相"的叙述模式,这种模式是源于格非对世界的不真实感、非连续性和非逻辑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它也指向了词的历史所指的缺席,隐喻着词与物的分裂,体现着格非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的质疑。格非对语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态度,更凸显了其对世界的唯理论式的怀疑主义态度。他最近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也为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革命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格非是一个极具个人写作特点的先锋派小说家。他的中、短篇小说叙事特点主要是:故事情节的重复叙述与相互消解,扑朔迷离的时间与支离破碎的回忆,故事情节有意空缺,冷漠的爱情、知识分子的崩溃等,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格非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2.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13.
先锋派小说家格非在其小说中经常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焦虑与困惑,这一种困惑与突围的矛盾体现在诸多的文本意象中,天井意象即为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在格非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等作品中,天井意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呈现了格非小说内在的主旨,同时凸显了先锋派作家在精神困境中求突破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模块教学的起源与内涵、特点与优势、应用与实施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分析梳理了包括从教学、文体、文章结构、项目导向、语文能力培养五个方向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的研究情况。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开展系统研究、多样研究方法等高职应用写作模块教学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格非是中国当代文坛先锋派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著有《迷舟》、《褐色鸟群》、《风琴》、《忽哨》、《青黄》、《欲望的旗帜》等许多中、长篇小说。格非小说的故事情节有着迷宫一样的神秘色彩,格非小说的叙事是开放的,逃离客观秩序的,是自由自在地进入创作主题的内部的;而作为小说外部表现形式的语言,也有其独特的风格。格非小说的语言支撑着其叙事的框架,具有诗性的感觉、深刻的表现力、生活的哲理性,处处彰显着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格非小说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6,(2):39-44
文章以近五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的教育信息技术类课题为研究对象,对教育信息技术类课题的立项数量、研究机构、负责人、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统计分析,指出了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的运行状况并为今后教育技术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借鉴。通过对近五年课题立项和研究情况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格非是一个喜欢沉思、具有怀疑精神的作家,他眼中的世界既包含荒诞又存在美好,他怀疑和企图反抗这个世界但同时又喜爱并且臣服于它。同样,格非笔下的主人公们常常挣扎在记忆和想象之间,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格非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各种问题。荒诞是格非小说关键词,它从遗忘、死亡、分裂三个方面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8.
格非新历史小说的女人形象模糊,性格扁平,甚至趋于符号化倾向,但都神秘莫测,给人有迷宫般的感觉。本文从博尔赫斯艺术观念、先锋小说文化精神和小说原型母题三个方面探讨格非新历史小说中营造女人迷宫之原因。揭示格非是借以此表达自己无可奈何的孤独和莫名的悲怆,体现出关于历史的断裂、轮回、虚无的主体论哲学意识与对不可知的命运的复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语篇分析研究的是语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衔接与连贯,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语类的写作特点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及阐释观点、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不同语类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语篇分析帮助学生从衔接与连贯、社会文化语境、语类结构等方面来学习语篇,培养学生谋篇布局、合理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把语篇分析与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不同语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苏童、格非走进我校,与文学爱好者、读者见面。晚7时,莫言、格非,应邀作客我校"香樟夜话",与师生近距离对话文学,校长陈盛教授代表学校向莫言、格非两位作家赠送纪念品。出席现场活动的除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苗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等学者团队,北北、陈希我等省市作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