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砚溯源     
石砚溯源吴梓林一般人认为,砚始于黄帝。东汉兰台今史李尤《墨研铭》载:“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则是兹二物者,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砚谱》也载:“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宋李之彦《砚谱》、宋唐彦...  相似文献   

2.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难怪乎有人这样评论:“论文房四宝者,必云笔纸墨砚……惟笔不能耐久,所谓老不中书,纸置久则酥脆,  相似文献   

3.
石明秀 《寻根》2010,(5):92-94
<正>"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释名》)自古以来,砚就是研磨工具。砚因其形凹下像瓦,又名砚瓦;又因为形状像台,也通称砚台。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乃士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是也。此类表达虽然属实,但在讲究含蓄的文人雅士看来也颇为露骨庸俗,故有唐庚"砚田无恶岁"的诗句。民谚"但留方寸地,好与子孙耕"则一语双关,道出了农业文明语境下安身立命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陶瓷砚是中华砚品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支系一它不仅是陪伴历代人学子的房用品.而且包容了厚重的历史阅历和化内涵,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几年来,我已经收藏了近两百方古陶瓷砚。此外,还有几百方古陶瓷砚的图片、资料。古陶瓷砚的专题收藏,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文房用品。在五花八门的收藏品中并不显眼,虽然只能归入小器杂项,却历来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青睐。文房清玩在隋唐时期兴盛,至明清。已然超出笔、墨、纸、砚的范畴。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列入众多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砚、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掭、水中丞、水注、  相似文献   

6.
杨志洁 《寻根》2001,(6):99-99
《“润笔”琐谈》(载《寻根》今年第4期)提到欧阳修《归田录》中,他为酬谢书家蔡襄为他写《稽古录》序刻石,故送“鼠(黄鼠狼)须笔,大小龙团茶,惠山泉(砚)等为润笔之资”。其中“鼠”的注释,为确解。然以“砚”来注“惠山泉”却不当。惠山,亦作慧山,“在江苏无锡县西,西域僧慧照居此山,故名”(《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而我国产砚的地区以歙、端、鲁、洮为名。惠山不产砚,因此以“惠山泉”作砚的命名指称,似无根据。  相似文献   

7.
马竞 《世界文化》2013,(4):17-20
苏斯博士其人"想见苏斯博士吗?我一会儿开车送他去机场哦。""真的是苏斯博士?!"多年前与爸爸的对话至今仍然记得清晰。听到"苏斯博士"四个字的时候,我的一颗小心脏欢快地怦怦了起来。那时候,老爸是兰登书屋出版社的销售经理,苏斯博士的图书由他们出版。老爸知道,自从他把那本《戴高帽子的猫》带回家的那天起,我就成了苏斯博士的铁杆粉丝。书中那只快乐的大猫,戴着高帽、摇着尾巴,真是让我着迷。车在饭店门口停下,一个高个子男人由饭店走了出来,他戴一副黑色宽边眼镜,一个精美别致的领结。  相似文献   

8.
吴鸿祥印象     
我认识吴鸿祥是从《认识端砚》开始,记得那是2001年下半年,我冈筹备成缘立端砚协会剑端砚厂家做发动工作,存黄岗镇白石村的雅章第一次见到了《认识端砚》这本书,这本书十六开,印刷精美,用纸考究,书中图文并茂,特别是端砚的图片,拍摄得相当好,色彩还原十分精确,跟其砚一模一样,连端砚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们对着微机屏幕,手操键盘,就可打出所需要的文字,过去老一辈们用笔书写是多么的费劲艰难。写字要笔墨纸砚并用,四样缺一不可。现在单说砚,随着文明的进步,用品的换代,当前砚从使用的角度看,已被淘汰出局。你可想到历史上中国人用观研墨,研出的辉煌华夏文明.它的功绩可曾了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众多描写砚台的诗句中,我最喜欢这句"闲几砚中窥水浅",它说的是在无事的时候观察砚台中水的深浅,由此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生的沉浮,想到历史的起伏。我想不到小小的一方砚台,竟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方好砚竟然价值连城,砚台的制作更是一门复杂的、需要代代相承的手艺。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一  相似文献   

11.
风华录宝砚在被中国谜坛誉为“天下第一馆”的中国福建省漳州灯谜艺术馆内,近年来又增添了一方镇馆之宝——风华录宝砚。该砚呈灵芝形、石渠走水式,长1.48米,宽1.28米,厚0.12米,重350公斤。砚石取自清末端州古砚坑——朝天岩,石质优美,温润细嫩,且有难得的鱼脑冻、天青、火捺等石品纹彩。该砚的第一个特点为“砚中砚”。在宽广的墨堂周围高浮雕按比例地精刻出393台历代名砚。第二个特点是“谜砚合壁”。该砚背部,作者从向海内外征集的9000则砚谜中精选168则镌刻于宝砚之中。形成弘扬端砚工艺与灯谜艺术合壁之首创。该砚作者陈日…  相似文献   

12.
刘征 《寻根》2000,(1):68-68
万八千岁开鸿蒙,泣为江河息为风。天高地旷盘古死,玄黄龙战谁为雄?炎夷弃甲曳兵走,辗转万里西复东伟哉夸父为之酋,越峡远逐日曈曈.大洋彼岸繁生息,印第安人传其宗夸父逐日岂神话,《山海》图录留遗踪。征之实物若合契,中外考古渐认同侯君泼墨构奇想,檐花夜雪春又冬深宵捧砚来山鬼,墨海作浪腾螭龙解衣磅礴忽大笑,丹青伟力移时空 中厅列幢十七米,雪山冰海青蒙蒙。极光如带连亚美,白令陆桥相联通。夸族东徙艰行进,茫茫占雪添人踪。随身什物何丛杂,麋驮犬曳奔匆匆。健儿辟路迎朝日,一影像雕青铜。兽皮遮体草裹足,头饰三羽摇蒙…  相似文献   

13.
砚外说砚──文房杂记之一刘征欧阳修的《试笔》里记载一方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此砚得自王舍人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其贬夷陵也...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红雪     
朱红 《寻根》2005,(3):54-56
2004年岁末至2005年年初,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周秦汉唐文明大展”,集中展示了何家村窖藏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诸多文物。在四楼展厅所陈列的陕西何家村窖藏文物中,大批金银器的展示,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兴盛。其中一素面银质盛器,上有墨书“光明碎红砂……”等字。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周秦汉唐文明》一书对所盛之物加以说明:“光明红砂即丹砂,又名朱砂、汞砂,是炼丹的主要药品。  相似文献   

15.
赵珩 《世界文化》2011,(12):34-36
常言道,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砚是其中之一。砚者,研也,是用来磨墨的。从中国文字的历史来看,上古是用刀刻竹木、金石为文,是没有砚的,从周代开始,才有了用石墨磨汁作书的习惯。石墨须研,研墨则有盛器,这种盛器多为瓦制,后世称之为瓦砚。以石为砚一般来说肇始于唐代,但从文献的零星记录中,也可以发现秦汉以前有以石为砚的传说,据说山东孔庙有石砚一块,为孔子所用之物,当然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6.
幸运     
邓笑 《世界文化》2002,(5):14-14
那一年,在洛杉矶以北40英里的费尔墨尔市,我有个约会。在我回家的途中,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则雄先生在书道用品的买卖上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热情,与日本大分县内外的书法家有很深的交往。我父亲经营书道用品时,特别是对端砚独有情钟,无论是新砚还是古砚,都有兴趣。经他之手卖出的端砚不下几万方吧。  相似文献   

18.
“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崇拜中国影戏为开山祖”。这句话出自于浑司楼的《人们的剧场》一书,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影戏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从古到今,不少人都把李少翁为汉武帝召李夫人魂的事,看作是中国影戏的渊源,其实还可以追溯得更早。战国时期,《墨...  相似文献   

19.
我生长和读书在楷书鼻祖锺繇的洗砚池旁,是这片土地孕育滋养感染和熏陶了我,加之自幼受舞弄墨的家父影响,算来数十年矣,对书画艺术仍然一如既往,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20.
体验学钢琴     
小学六年级某个周末的晚上,做了一天作业的我疲惫不堪,心里很烦,提出要出去散散心,老爸老妈有些勉强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