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强 《华夏文化》2019,(2):27-29,59
正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唐代开创了独特的道举;作为一项考试制度,研读道家经典并据此开科取士。唐代科举制度,统其大者,可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类。所谓"常举",亦可称之为"岁举",国家按制度规定每年定时定科目而举行的考试;所谓"制举",以天子"自诏"并不定期举行,以求非常之才,其考试项目与内容均不固定。据《新唐书·选举志》,道举隶属唐代科举制  相似文献   

2.
王義康 《中国文化》2012,(2):239-249
羁糜府州是唐代为安置周边内附民族而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新唐书.地理志》专辟一卷开列唐代各道羁縻府州的名目与统计数目,昭示唐代羁糜府州规制,但是《新唐书》开列的羁縻府州名目与统计数目并不完备,多有缺略,即使散见於两唐书的部分府州也未予收入。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中国雕版印刷术之起源,当前学术界持唐代发明说。然有资料表明,至迟在南北朝梁时中国已经有雕版印刷术存在。《正统道藏》收道家典籍《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简称《三洞奉道科戒》)卷二"造像品"条载:"有一十八种,以状真容:一者雕诸宝玉琼瑶琅玕七珍之类;二者铸以黄金;三者铸以白银;四者铸以赤铜;五者铸以青铁;六者铸以锡鑞;七者雕诸香物栴檀沉水之属;八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易》、《老》兼综的道教学风卢国龙唐代道教的思想发展,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历了一次大的转折,即由重玄之道转向内丹道。重玄与内丹,在心性修养的层面上是相通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前者是一种思辨哲学,即从本体论的高度思考性灵超逸等问题,又因宗承老子学...  相似文献   

5.
李怡 《寻根》2003,(3):62-63
唐代以读书人为主体的士人阶层,日常服饰具有明显的特征:他们大多头戴幞头,身著圆领衫,间或外加半臂,系腰带,足著丝履。士人的首服多为幞头,它起源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幅巾,北周武帝在其上裁出脚后幞发,“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因此,幞头又称“折上巾”。隋朝大业年间,开始在幞头下面加里衬,称为“巾子”,以便具有硬挺的外形。此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迁,巾子的样式在唐代不断改变:唐初幞头巾子很低,贞观时的幞头甚至有平顶的,因而这时流行的幞头样式就称为“平头小…  相似文献   

6.
张浚是南宋初期名臣,亦是一位以儒家淑世救国精神为理想的士人,在学问方面尤精于《易》,其《易》学思想最突出的特色是在肯定《易》为载道之书的前提下,把象数作为了解《易》中义理的基础和方法。其子张栻是理学名家,易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父亲影响,认为太极为宇宙之源、《易》为载道之书、学《易》以致用;但是他对张浚以象数为主解《易》观点不甚赞同,认为义理是《易》的根本;此外,他还对张浚有关道器关系的论点有所发展,提出道器不可分离、器先道后、道依托于器而后行。  相似文献   

7.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8.
羈縻府州是唐代爲安置周邊內附民族而設置的一種行政區劃,《新唐書·地理志》專闢一卷開列唐代各道羈縻府州的名目與統計數目①,昭示唐代羈縻府州規制,但是《新唐書》開列的羈縻府州名目與統計數目并不完備,多有缺略,即使散見於兩唐書的部分府州也未予收入.  相似文献   

9.
法钦亦称道钦,唐代僧人。《宋高僧传.唐杭州径山法钦传》有其传,全文曰:  相似文献   

10.
宋明仕宦对岭南文化的建构:以张九龄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以前,岭南一直被中原士人视为烟瘴荒蛮之地。宋明时期,岭南仕宦围绕张九龄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张九龄文集,建立祠庙,附会各种传说,阐释其忠孝两全、才华横溢的光辉形象,以此改变中原士人对岭南历史的刻板印象,树立岭南社会早在唐代已开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正史设置《隐逸传》,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陶渊明作为晋宋之际的隐士,尽管被《世说新语》排除在外,但却在《宋书》《晋书》《南史》等正史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最终成为隐士的典型。从编修动机、隐士形象塑造和史料选择来看,正史《隐逸传》建构陶渊明的隐逸身份并将其偶像化,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充满浓郁的政治色彩。陶渊明的很多真实性格,也因此遭到刻意的忽视和屏蔽。  相似文献   

12.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是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李唐王朝的尊崇,奠立了道教相当于国教的地位,这是道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历史事实。但《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记载唐代道观、道士数说:"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当代一些研...  相似文献   

13.
叫卖市声之祖敦煌遗书中的店铺叫卖口号□李正宇《左传》昭公三年(前539)晏子对齐景公已有“小人近市”之语;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又曰“小人喻于利”;《汉书·食货志》载“法律贱商人”。在士人心目中深深种下了轻商观念,对商贾货卖...  相似文献   

14.
也谈“跑江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华夏文化》2012,(3):49-52
一提"跑江湖",大多数人会想到古代武侠小说中江湖儿女驰骋风云、快意恩仇、惩恶扬善的壮举。其中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多部小说使这种印象更为深入人心;或者想到《庄子》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河湖海。其实,唐代以后禅宗中也存在着一种"跑江湖",它指的是僧人们往来于江西和湖南、湖北之间的一种参禅、访学、求道现象,尤其在唐代中后期到南宋初期最为兴盛。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的纯史学著作,寅恪先生也是选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立说。1951年撰写《论韩愈》,开宗明义即提出,他的文章是要确定“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  相似文献   

16.
曲彦斌 《寻根》2013,(2):58-64
《义山杂纂》又常常简称《杂纂》,两者既是一回事儿又不是一回事儿。《义山杂纂》专指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分类辑录歇后语等俗语的专书。《杂纂》可作为其简称,但更主要是指发端于《义山杂纂》并包括其在内的历代续仿之作,例如唐代的《敦煌写本杂钞》(佚名),宋代的《杂纂续》(王君玉)、《杂纂二续》(苏轼),明代的《杂纂三续》(黄允交)、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儒、佛、道李颖科一、唐代社会与儒、佛、道并立唐代是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开放、豪迈的历史时代,特别是初、盛唐更是中国古代从未有过的一个风流、浪漫与自信的时代。仅就唐代历史而言,尽管也有经济衰微、民生凋弊、社会矛盾激化的危机时刻,但就中国历史长河来看,...  相似文献   

18.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創建以來,成爲傳統中國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爲專制皇朝延攬官員之主要機制,所謂"開科取士",士大夫既爲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經由科考確定基本上以儒家經典爲依據的知識結構,以士大夫爲儒家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罗贤佑 《寻根》2007,(3):21-27
在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路东,有一处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白云观。该道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最初名为天长观。据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创建此观,后来天长观几经焚圮,几度重建,可谓历尽沧桑。  相似文献   

20.
正一、茶艺: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王升华《茶圣陆羽》是一部以唐朝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小说。小说以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以茶圣陆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全方位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绚烂多姿的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封氏闻见记》卷六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代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的问世,则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