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编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散文共选了两篇,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已列入杂文,不计在内)。这是两篇记叙性散文,前者以记事为主,后者以记人为主。这两篇散文,都是生活回忆性质的作品,故鲁迅说它们都是“从记忆里抄来的”。鲁迅的这些散文,以优美的笔调,沉郁的感情,挥洒自如地追叙了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片断经历。在叙事和描写中,洋溢着记忆的芬芳,渗透着强烈的爱憎,放射出战斗的火花。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社会风貌,表达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是极为优美的散文,很适合于中学生阅读学习。  相似文献   

2.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它以短小、活泼、锋利为其特点,内容广泛,形式不一,一般以论说为主,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刘家骥的《文体浅论》就把杂文归入议论文中。但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中为什么会出现记叙文呢?如高中语文第一册记叙文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记叙文单元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学生对此疑惑不解。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杂文”与我们现在一般认识中的“杂文”  相似文献   

3.
一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里,鲁迅交替运用了记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抒情是从记叙中自然导引出来的感情流泻,议论则是对所记叙的事物的分析和评价。由于文章是在白色  相似文献   

4.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写的悼念回忆文章,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结合得极为完美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感情深厚,沉郁悲愤,读来感人至深。一、标题寓情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寓意深远,发人深思。既然是“记念”,又怎说“忘却”呢?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里的“忘却”并不是真正的忘却,而只是“摆脱”、“搁置”,就要化悲通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斗争来纪念死者,“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纪念。作者正是用曲折的语意表达了对死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激励。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二、忆友注情课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白莽的三次见面和鲁迅与柔石的交往,略及冯铿、胡也频、李伟  相似文献   

5.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7.
和柔石一起牺牲的烈士究竟是二十三人还是二十四人?这虽然并不影响《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教学,但这是历史事实,必须弄清楚。薛绥之同志在《鲁迅杂文教学的一些体会》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中说,“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记叙了柔石等二十三人被害,……”鲁迅原文写:“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9.
印象三题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篇名的怪:记念的目的、作用之一本是防止忘却,而这篇散文的篇名说的却是为了“忘却”而要“记念”,这不是有点怪么 ?虽然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似乎就作了解释:为了摆脱悲哀而作此文,“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这种思路、做法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总让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   读这篇散文的篇名、开头与结尾,总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感想独白:“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1.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而以抒情为主旨的散文,它以至情感人心魄。“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这感动人心的历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来源于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将更奋然而前行”的勇毅,而在表达上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散文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引用了《说岳全传》里一个故事:“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  相似文献   

14.
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读这篇文章,在解题上就遇到了困难:以记念而言“为了忘却”,似乎前后相悖,该怎样理解呢?于是有不少同志兴“反语”之说,以求贯通。然而,“反语”说还是难于贯通。所谓“反语”,是正话反说,“为了忘却”便应当释为“为了永远记住,不愿忘却,不能忘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此义已经包括在“记念”  相似文献   

15.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文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者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后一篇写于作者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稍有不同,经过两年时间之久,作者的悲愤情感看似渐渐沉静下来,然而一种激越深沉的怀念之情依然…  相似文献   

16.
叶老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又说:“教师备课应备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的思路脉络讲得清清楚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思路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都是作者血泪迸发、情感激烈而又内蕴深刻的悼文。作为一篇叙事怀人的纪念性文章,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理清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文章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相似文献   

17.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的《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几篇散文,通过回忆性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的师友、革命青年的无比怀念和敬爱,它们记人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一、据事实录,不作渲染。鲁迅在创作上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这组散文完全做到了过一点。作为回忆、纪念性文章,他所记述的是  相似文献   

18.
通用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记叙文,所记叙的内容比较复杂,但都紧紧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地安排了记叙的线索和顺序,并综合运用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我认为,这句对该单元几篇课文文体所作的判断不妥。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  相似文献   

19.
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标题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而且教师再稍加点拨,指明其好的原因,就如同油灯一拨即亮,学生的求知欲会迅速增长。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初看就觉得这个题目矛盾,不好理解。我们如能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忘却”又说“记念”呢?欲擒故纵,以疑巧妙激趣,启发学生读课文,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再作引导,就会使学生明白如此拟题的妙处。《地球是圆的吗》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了疑问句作标题,很能吸引学生了,教师如再分析一下题  相似文献   

20.
问题征答     
1.讲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的。   2.《白杨礼赞》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接下去却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然后才让白杨“出场”,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为什么 ? 3.《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部分有何作用 ?如何让学生赏析这一作用 ? 4.组织自读《一碗阳春面》,你认为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应抓住什么细节,该如何设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