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丝绸闻名于世的年代是遥远的。公元前六。七世纪,希腊人所称的到“绢国之都”,就是指到中国来购买丝织品。据传说,发明蚕丝织造的是黄帝的妃子缥祖。这说明蚕丝在我国的应用历史非常久远。早在绘画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只能将画或刻或绘在木板、石版、器物或丝织品上。人们又分别称他们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帛画”等等。“帛画”就是画在丝织品上的图画。现存我国最古老的绘画,就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的帛画化风人物图》、软龙图》以及西汉门王堆帛圆》等。化风人物图》是在湖南长沙楚国墓中…  相似文献   

2.
1996年9月中国“丝绸之路”古代艺术展在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市米玛拉博物馆隆重开幕,为中克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展览是由宁夏文物局、甘肃文物局与克罗地亚米玛拉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共有159件文物展品和6件文物复制品参展,展出时间4个月。参展的文物多是近几年出土的文物珍品,主要由反映战国时期游牧民族文化的青铜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墓地出土的陶源、西夏、宋、元时期的佛教艺术品、瓷器及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组成,其中许多文物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120年前由德…  相似文献   

3.
1984年河北保定出土一通《大元敕赐故顺天路达鲁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铭》(以下简称《神道碑》),现保存於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公园内。前人对《神道碑》已有些研究,首先周圣国先生发表了《保定西夏人探源》一文,主要利用1962年保定韩庄出土西夏文经幢和1984年保定颉庄发现的《神道碑》对西夏遗民进行了考究,认为西夏人在1239-1260年之间到达保定居住,韩庄和颉庄一带西夏人在保定的先祖是老索及其带到保定的西夏人。①白滨先生在《元代唐兀氏与西夏遗民》一文中对《碑铭》也简略提及,用几句话对碑铭内容作了简要概述。②梁松涛在《<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考释》一文中首次对碑铭内容进行全文录文,她认为此碑为复刻碑,作为军户的老索是在1227年来到保定的,但对老索及其相关人物未进行细致考证。③彭向前的《西夏遗民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考古工作者1982年春天在江陵马山砖厂取土场,发现一座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长4米、宽2.5米、深5.5米,为一椁一棺墓。椁室由头箱、边箱和棺室三部分组成。棺置于棺室正中,上面覆盖竹席。墓内出土大量的丝织品,丝织品上刺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这就是被誉为“丝绸宝库”的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根雕。这件根雕被称为木辟邪,置于墓葬头箱的正中,用树根雕成,虎头、龙身、四足。出土时头向南、尾朝北,前肢立于竹笥之上,后肢立于椁底板。头上扬,嘴微张,露齿,腰微低,短卷尾,作行…  相似文献   

5.
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丝绸古城。它原为春秋吴国的都城,千里沃野,遍地蚕桑,自古为生产锦绣之乡。苏吴的丝绸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国东吴时,已开辟海上丝路通往罗马、日本等国。唐宋之后,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苏州出土的五代和宋代锦、缝、绢、印、绣等技艺精湛,堪为精品。明清时期,苏州为著名的“江南三织造”之一,民间或宫廷织造规模和水平均为全国之冠。当今苏州丝绸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行销五洲、饮誉世界。因而,在丝绸之府的苏州创办一所丝绸博物馆,是中国丝绸界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夙愿…  相似文献   

6.
正西夏(1038-1227)上承吐蕃、唐代归义军、回鹘,实际控制"河西走廊"达200余年,客观上把汉、唐之后贺兰山一带的"丝绸之路"引向了繁荣,并继承和发展了敦煌文化,把"河西走廊"沿线的文化遗存打上了独有的印记。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不仅在出土地域和时间上有交叉和延续性,而且在文献的种类和性质上都极为一致。如果说敦煌藏经洞的发掘品是一幅唐五代时期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画卷的话,黑水城文献就是宋元时期河西各民族人民谱写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7.
宋王山宋墓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张店村。2004年发掘的三座墓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为湖北武汉地区北宋时期较流行的墓葬形制。三座墓共出土器物17件,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和较多铜钱。瓷器中特别是两件影青瓷薄胎高足碗和一件莲瓣纹影青瓷高足碗,代表了北宋影青瓷的较高水平。三座墓出土的北宋时期的铜钱14种,共计85枚,为判定墓葬的下葬年代提供了参考。此次发掘对研究本地区在北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习俗有一定价值,充实了本地区的宋墓资料。  相似文献   

8.
古代织锦蜀匠人们在流转迁徙活动中,将蚕桑织锦技艺推广至南方各地,在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巴蜀丝织技术积累时期,中原匠人流入与古蜀地蚕桑丝织本土技术融合与提高;蜀地丝织匠人以成都为中心的技术扩散时代;蜀地丝织匠人流亡迁徙的技术外迁时代。勾勒出了蜀地丝织匠人在迁徙流转过程中传播高超丝织技术的动态线条,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古代以丝绸商品为主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地带,更是一个丝绸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动态空间。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四号坑出土了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五官、发饰、服饰等特征基本一致,应该是同一件器物的三个独立组成部分。扭头人像造型独特,双手半合十于左胸前,手掌及头发共同构成了一个宽1.56厘米的卡槽,卡槽中部有用于固定的镂孔,具有明显的功能性。此外,扭头人像双脚脚掌贴地,抓地明显,在其周边也发现和出土了丝织品、麻线等实物,推测3件铜扭头人像可能是屏风的底座。扭头人像与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的立人像、人头像等在整体造型、面部特征、服饰纹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仅与一号坑出土的一件跪坐人像具有共性,其身份应与该件跪坐人像同属一类,属于以鸟为尊的人群,服务于祭司、神职人员。而以大立人及其他人头像为代表的人群明显更崇尚眼睛,他们是三星堆社会中的祭司、神职人员。两类铜人像代表的人群的区别或许也是世俗与神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麻晓芳 《中华文化论坛》2022,(5):16-26+154-155
藏文和西夏文文献均显示,12世纪中晚期,藏传佛教曾经盛行于西夏,很多来自西藏本土的上师被西夏聘为帝师。受藏传佛教影响,西夏不仅译出大量藏传佛教文献,而且在西夏仁宗时期(1139-1193年在位)开展的大规模的校经和译经活动中也有藏地僧人参与校勘的痕迹。本文在梳理西夏文佛经文献基础上,从文本体例、佛教术语、陀罗尼用字、语法规则等几个方面考察佛经中的藏式翻译原则。这些特征与中原的翻译原则不同,在藏传佛教影响下的敦煌文献以及元明清时期编译的佛经中也能见到。这些藏式翻译特征在鉴别和研究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佛经翻译文本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牛达生 《寻根》2014,(5):30-34
2003年8月上旬,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研究课室长黄正夏等4人造访。我们主要谈了西夏印刷、中国印刷、东方印刷向西方传播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在两个方面对我国印刷术发明权提出了挑战:一是大肆炒作出土于庆州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得出印刷术起源于韩国的结论;二是以高丽铸字印本《佛诅直指心体要节》(简称《直指》)为依据,得出金属活字发明于韩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流失海外的西夏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金波 《寻根》2003,(5):21-27
20世纪中国在历史文献方面有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文科学很多重要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并产生了相应的新学科。其中有的已为学术界所熟知,如殷墟甲骨、敦煌石室文书和大量简牍的发现。然而还有一项重大发现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文书。  相似文献   

13.
清代漳绒、漳缎服饰在款式结构和织造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其所运用的起绒杆织技术和提花织绒技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丝织技术的宝贵财富。漳绒、漳缎的服饰工艺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节用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其在清代的兴盛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清代皇室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器出现在瓷器以前,是新石器时期(距今6000年前)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对人类生活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加强了农耕定居的稳定性。1962年江西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古陶器,是现存时间最久远的一件古陶器实物。新石器时期陶器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制陶业得到了较普遍的发展。河南郑州已发现商代早期陶器十四座,出土烧废的陶器和未经烧制的陶坯,以及多种制陶工具。这时的陶器包括灰瓷…  相似文献   

15.
孙昌盛  朱存世 《寻根》2000,(2):63-67
贺兰山拜寺沟口北侧台地上耸立着两座西夏古塔,它们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1999年5月,宁夏文物工作者在整修双塔院落(俗称北寺)时,发现有彩绘的白灰皮出土。同年9月至10月,宁夏  相似文献   

16.
正北宋陕西路的矿冶业,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客观原因,产量不及南方,但从影响力来看,陕西路的矿冶业无论在经济领域、国防领域还是民生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相比其他历史时期陕西地区的矿冶业,北宋时期则更多的与边防相关,这是北宋陕西路矿冶业的特殊之处。西夏一直是北宋西北边防大患,陕西路直接与西夏接壤,所以陕西路整  相似文献   

17.
西夏(公元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西夏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结束了西北地区吐着、回鹤、拨鞋等民族长期不相统一的局面,对发展西北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夏钱币是我国优秀的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发现了西夏窖藏钱币数笔,其中有后钱、来钱,有“西夏元德、天盛、乾信、皇建、光定诸品”,还有“西夏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使人们对西夏钱币有了深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西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羌族,黄河母亲养育的中华儿女,早在公元6世纪时已生息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折支之地。隋唐王朝辖下的部分党项羌族,在唐朝中期从原居地向西北大迁徙。在今宁夏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藩镇势力,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臣属关系。宋初,李元昊始建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号大夏,史称西夏。境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奄有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自元吴立国,共传10帝,历时190年,1227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西夏王朝在中国中古历史上处于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史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泥活字始于北宋毕导(?一约1051),有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为证;木活字始于元代王恢,有三份所著《造活字印书法》为证。这些观点早已被写进教科书,似已成史学定论。然而,1996年年底,在北京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研究项目鉴定会”上,专家们却一致认可并宣布,中国还有早于王帧的木活字日J本,它就是了夏贺兰山拜寺沟万塔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目和本续八这意味着将中国使用木活字的时代提早了一个朝代,即从元代(1206-13…  相似文献   

20.
《黄帝伐赤帝》属于《孙子兵法》之佚篇,1972年4月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二号汉墓,“《黄帝伐赤帝》则是有关古史传说时代的新资料,均非常珍贵。”(朱凤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该简自出土以来,学术界研究甚少,似乎“新资料”、“非常珍贵”的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五帝”时代是各民族共同体从孕育、形成到初步发展的时期,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时期在先秦时期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更居于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角度阐释《黄帝伐赤帝》的价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