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5,(23):32-32
1998年,程宁获得“钓王杯”比赛冠军是搓饵钓底,其对拉饵才刚刚萌芽。那一年,吉彦军尚未出道,还在送州的坑里苦里苦练钓小鱼。可是第2年,他一出手就得了第7名,之后两届都获得了第4名。不要小看这个成绩,在“钓王杯”比赛中连续届进入前八的除了化绍新和吉彦军就找不出第3人了。然而,一招鲜走不长,到大家都知道拉饵打滔的时候,钓一标深还能领先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吉彦军  张炎冰 《钓鱼》2011,(3):14-16
从1997年开始接受竞技钓鱼基本功训练,到一年后参加第四届“钓王杯”决赛,两年后获开封“好运杯”冠军,吉彦军驰骋竞技钓坛十余年。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凭着拉饵钓一标深技术,扬名“澎湖湾”,勇夺“海狮杯”。可是新钓法、新技术叠现,就是钓一标深也不再是本来面目的时候,吉彦军就只能接受失落首座“读者杯”的遗憾了。  相似文献   

3.
王亮 《中国钓鱼》2005,(6):55-55
近几年,随着垂钓活动的发展,使用拉饵的钓法在广大钓友中越来越盛行。拉饵已经不是竞技塘中钓鲫的专利了,在一些水库、野塘等自然水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人使用拉饵钓鱼。有一些钓传统钓的钓友感到在野水域使用拉饵挺困难,其实你只要在钓组配备和饵的状态上稍微注意一下,你也一样能成为拉饵高手。  相似文献   

4.
搓饵基本功     
吴芜 《钓鱼》2007,(6S):16-17
拉饵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1989年开始的两岸钓鱼交流以鲫鱼为对象鱼,定位池钓并影响钓鱼比赛,按尾数计成绩。一尾鱼计1分(按名次分评定成绩是后来的事),500克是一尾,50克也是一尾,当然是钓小鱼有利。可是搓饵慢,影响速度,于是就有了拉饵,但它出现在钓鱼比赛是在1998年,所以程宁很骄傲,他的“九八钓王”是老老实实,  相似文献   

5.
一、台钓用饵的历程简介 自从台钓进入大陆后,其饵料经历了商品搓饵、商品拉饵、颗粒搓饵、颗粒拉饵、搓白饵、拉白饵、果冻搓饵、果冻拉饵、拉糊饵、麻团,以及去年昙花一现的散弹钓法。这些在竞技钓中体现得最为清晰,也体现了我国竞技钓的发展历程,当然其中有些已经逐渐开始被禁止,比如果冻和拉糊,目的在于环保。  相似文献   

6.
张炎冰 《钓鱼》2004,(13):17-17
公饵是指在钓鱼比赛中使用统一的钓饵,由主办方或赞助单位提供,经比赛组委会同意并列入比赛章程,多出现于商业性钓赛。使用公饵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赛前、赛中都要检查钓手是否使用指定的鱼饵,对操作中违反规定的钓手给予处罚,轻则扣分,没收违规鱼饵,重则取消比赛资格。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钓鱼》2005,(10):23-23
拉饵术的出现加快了竞技钓鱼的节奏。自此,以钓快鱼为乐,把定位水底的钓法演变成全泳层立体钓法,成了现代钓鱼的一大亮点。1999年8月,本刊记者在报道第5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盛况时,将河南钓手不管水深、鱼情一拉到底钓水皮的技术风格概括为“钓-标深“。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影响全国,并为池钓爱好者津津乐道。近年来,钓-标深技术扩及河道、湖泊也收到了积极效果,但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发展到现在有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应对鱼情上要注意什么等等,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个谜。为此,记者约请著名手吉彦军对钓一标深技术作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8.
管察 《钓鱼》2009,(19):20-21
很难想象,没有拉饵,没有浮标怎么钓快鱼?从1998年第四届“钓王杯”和第十六届全国钓鱼比赛开始,拉饵成为钓快鱼必须掌握的技术。然而拉饵轻,在浮标由桐木、塑料、芦苇和孔雀翎制造而要让它反应饵重变化和准确表达鱼讯,是不能不注意标央和标脚长度的。这也是早期浮标的标夹多6~8目、长9~11厘米;标脚控制在7厘米以内,按调4钓2操作的原因。调4钓2是针对底层鱼的,随着拉饵出现,钓鱼人对线组的运动、饵重与浮标的配合更加重视了。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5,(20):38-38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钓鱼邀请赛就出现了钓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相似文献   

10.
高国祥 《钓鱼》2013,(9):22-23
竞技场上比赛时采用的许多技巧,同样适用于休闲钓。当然,在施钓的过程中,决不能“照童办事”,要应时、应水、应鱼灵活掌握,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搓三拉四,就是先搓饵抛钩三次,再拉饵抛钩四次。它是知名垂钓大师王永贵,在针对比赛用池不准手抛饵打窝而探索出来的高招,因其效果显著,被池钓者广泛接受并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1.
拉小米     
张炎冰 《钓鱼》2013,(10):23-23
拉饵的出现是因为钓快鱼,减少手上饵时间,可是它有个缺点——鲫鱼往上跑。本来不管大鲫、小鲫都是沉底咬钩,但钓着钓着小鲫离底了,之后离底越来越高成了钓一标深。拉小米是由拉饵得到启示,由河南钓手在实践中创造,专用于底钓鲫鱼的一项技术。以鲫鱼为唯一对象鱼的“钓王杯”共进行了七届,至1999年的前五届比赛都是搓饵钓底,最高时速137尾。2000年,  相似文献   

12.
李寒停 《钓鱼》2012,(3):12-13
自从接触竞技比赛之后,他对钓鱼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河南钓手“小鱼过硬”的特点。在拉饵钓小鱼的时期,他专攻幼鲫,练就了“拉饵钓一漂深”的技术。多年来,对浮漂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整技术和饵料配方技巧很有研究。在实战中对鱼情变化所带来的相对应变,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吴芜 《钓鱼》2014,(11):16-18
"台钓"很简简单,记住"调4钓2,搓饵钓底"就行了。拉饵出现后饵轻了,原原来搓一颗饵压标标尖1~3目,两颗饵压2~6目,调4钓2保证两钩触底。拉饵的不同是拉大饵下钩轻触底,上钩离底,拉小饵两钩均离底。钓快鱼用拉饵是因为鱼离底了,但拉饵有个缺点—鱼口乱,标相多变,在搓饵下挫1/2目、1目就能中鱼的信号在拉饵就显得夸张了。拉饵口多,但中鱼率低,不足30%。对此钓手想了许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于是有了打频率。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5,(13):23-23
吉彦军被看好,或者说出道是1999年6月的开封“好运杯“获第一名。记者欣赏到的钓一标深样本是在这次比赛之后的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上,不管有鱼无鱼,吉彦军以每分钟抛钩8-10次的频率,在最后“收官“时奠定胜局。平心而论,钓一标深动作乏味、枯燥,但竞技钓鱼就是这样,在划一的抛钩提竿中隐藏的是智慧和不露声色的激情。  相似文献   

15.
管察 《钓鱼》2005,(6):26-26
拉饵术引起轰动是1999年。是年5月,翟少明在武汉举行的首届“老鬼杯”全国钓鱼大奖赛中,以时速265尾被确认为上海吉尼斯纪录。自此拉饵速钓迅速走红并成为池钓绝活。之后,开封李冬又把这个纪录提高到:339尾。拉饵是中国原创性钓鱼技术的奇葩,其影响之深是不管什么钓赛都不能不重视拉饵,不懂拉饵就称不上技术全面。  相似文献   

16.
郝德泉 《垂钓》2006,6(4):42-42
现在竞技比赛钓鲫鱼,选手一般都使用商品粉饵,使用蚯蚓等虫饵者很少。究其原因很简单:商品粉饵卫生,使用方便,上饵速度快,可以适应竞技比赛的需要。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蚯蚓等虫饵在竞技比赛中派不上用场,特别是素有“万能钓饵”之称的蚯蚓,不仅广大钓友休闲钓离不了,竞技比赛中也同样有用处,运用好了甚至还会钓出比粉饵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宫常 《中国钓鱼》2007,(1):23-23
自从速钓拉饵术的发明运用后,让许多钓鱼人拉得欢欣鼓舞、喜笑颜开,因为拉饵术在钓鱼中的快速高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大多数学习拉饵术的钓鱼人对台钓中如何掌握拉饵状态,只怕是一知半解,如果不能正确地掌握拉饵状态,那将大大地影响垂钓的实际效果。为了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现将本人几年来对拉饵术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台钓拉饵术是典型的诱钓合一法和进攻型动态钓法,它让钓鱼人不是在被动的守株待兔——等鱼盼鱼,而是诱鱼逗鱼钓鱼,因而说速  相似文献   

18.
吴芜 《钓鱼》2010,(16):8-10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拉饵之后,以鲫鱼为对象鱼的比赛风靡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快枪手"。然而什么鱼情用拉,什么鱼情用搓却有不同见解,职业、专业和业余钓手各有高招。如河南钓手擅使"小药",药用对了,不管鱼多鱼少、水浅水深,一拉到底总能后发先至;江苏钓手搓拉结合,鱼多用拉,鱼少用搓,诱钓结合,注重均衡上鱼……不过,强龙难斗地头蛇,南方钓手到北方钓鱼,北方钓手去南方比赛,同样拉饵谋攻,业余钓手往往是事后诸葛,就是偶然胜了一场也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9.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1):28-29
悬、浮钓鲫鱼:是悬坠钓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这项技术的产生源于人们长期垂钓实践对鱼情的认识。近年来各类大型钓鱼比赛都把钓鲫鱼列入单项比赛成绩,这就更促进了钓鲫鱼技术的提高。随着一大批年青人纷纷加入竞技钓鱼的行列,以尾数论胜负的单项比赛“速钓鲫鱼”技术自然成了人们钻研的课题。而在这项技术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催生了拉饵技巧的诞生到成熟,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及磁性拉饵盘的相助,无疑把悬坠钓法的速度提高到了极致。“悬坠浮钓”技术在调标上也突破了“调4钓2”约束,可以说是“悬坠底钓”的“升级版”。作为初学悬坠钓者,当你掌握了”悬坠浮钓”技术的同时,也等于踏上垂钓其它几种中上层鱼类(鲢鱼、鳙鱼、草鱼、鳊鱼等鱼)技术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7,(9X):10-11
1998年,30岁的中国台湾人士李宜学第一次来大陆,此行是代表台北市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钓赛的。李宜学以钓鲢鳙崭露岛内钓坛,钓鲫鱼称不上一流,但 因为长期使用丸九鱼饵和习练段差钓法,所以对以鲫鱼为对象鱼的比赛心中有底。这次比赛他获得个人手竿第一名,是用了拉饵钓才侥幸取胜的。两年之后,李宜学再次渡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