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法战争前台湾寓闽的行政建置逐渐显出弊端,不利于开发台湾本岛的资源,进行独立防务的建设和闽台防务体系的构建.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闽台战场的惨败,闽台防务体系所暴露出来三个缺陷,成为清朝统治者思考台湾行政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建省之后,省一级的行政建置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些缺陷,总体上加强台湾的独立防御力量,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2.
1634年林丹汗去世后,以外喀尔喀左翼车臣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同后金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1640年以后,喀尔喀部同卫拉特部在《蒙古──卫拉特法典》精神鼓舞下,联合一致地对抗清朝,使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趋于恶化。喀尔喀车臣汗策动苏尼特腾机思叛清,额尔克楚虎尔等虏掠巴林人畜,左翼二汗联兵抗击清军,右翼俄木布额尔德尼等抢掠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清廷针对喀尔喀部的新动向,派兵镇压了苏尼特叛乱,击败了喀尔喀联军,并采取恩威并施,拉拢分化的措施,最终迫使喀尔喀服罪认输,使其恢复九白年贡,并且初次定立喀尔喀八扎萨克,为其在喀尔喀推行盟旗制度,彻底收服喀尔喀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满蒙文原始档案材料,结合其它有关史料,对1640年以后十多年期间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清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回民起义而进行的战争曾对整个西部蒙古地区造成过重大影响。而与陕甘两省接壤的伊克昭盟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则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利用清代伊克昭盟各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和《清实录》等资料,阐述了回民起义期间清政府征调伊克昭盟各旗蒙兵的情况;蒙兵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长年驻守边境地带并防堵回民军的经过;清政府派遣的大批官军进入伊克昭盟围剿回民军的过程等。文章最后总结和分析了战乱给伊克昭盟各旗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朝前期,为了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和南疆回部的叛乱,长期的兵连祸结,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西部边陲地旷人稀,农牧经济残破萧条。清政府从当时的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广兴屯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检讨清朝前期的西部农业开发,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史稿》中的《藩部世表》,胪列了清代外藩蒙古、回部世袭扎萨克、王公的名字、世系等。其资料来源主要是清朝敕(官)修的《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和历朝《实录》,而且其格式、体例也本自《王公表传》中的《表》。所以,它不仅读来清晰、了然,也应该是相当翔实可靠的。但是,《王公表传》只续修到咸丰朝(纪事止于咸丰五年),最系统、齐备的材料一阙,《实录》又卷帙宏巨,加上《清史稿》编纂者的草率、疏忽,其《藩部世表》中咸丰五年以后的内容也就不时出现缺漏、舛误之处。其较为明显的一例,就是有关科尔沁部僧格林沁家族,即内扎萨克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几支世袭王公的世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清代文献考证后指出,自崇德元年额哲受封爵后建立了一个察哈尔扎萨克旗,与此同时,清廷把分散归附的察哈尔人编入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布尔尼之乱后扎萨克旗被削,部众被分散编入八旗满洲、蒙古内,八旗察哈尔仍存。清廷为加强管理,在八旗察哈尔设置总管,由在京八旗蒙古都统兼辖。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使八旗察哈尔相对独立。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八旗察哈尔早在布尔尼之乱前就已存在,也不是以布尔尼余众编设的。此外,还论及一部分厄鲁特人编入八旗察哈尔及一部分察哈尔人远戍新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9.
旅蒙商兴起于清朝初期,是清朝统治者为征伐蒙古各部需要而建立起的一支随军服务贸易商队,因从事随军赴蒙贸易而得名为"旅蒙商"。旅蒙商在蒙古地区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不仅因其善于经商,还得益于一些客观条件的促进。在鸦片战争前,部票限制着进入蒙地的商队数量,使其减少了竞争对手;蒙古市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使他们赚取着丰厚的利润;《恰克图条约》拓展了他们的国际市场;海禁政策又使陆路贸易更加繁荣。这些客观条件的推动,使得旅蒙商在蒙古的贸易更加顺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垄断着整个蒙古市场。  相似文献   

10.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承德避暑山庄不仅是难得的避暑胜地,而且曾经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它和"康乾盛世"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帝兴建避暑山庄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避暑用意,山庄的兴建是清政府联络蒙古各部及巩固北部边防的一项重要措施。蒙古王公未出痘者,除扈从皇帝行围而外,还要在山庄觐见。随着众蒙古的相继来归,觐见者日益增多。山庄的建立使清政府与蒙古各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康乾二帝通过接见、册封、赐宴、赏赉等形式,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政治威信。清帝每年用近半年的时间在口外从事政治、军训活动。避暑山庄是其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实际上成为清帝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在建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熙对蒙古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人留下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历史借鉴。这些政策不仅是清朝强大实力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的产物,是历代统治阶级对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清朝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以来对蒙古政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与他好学、躬行、恤民、尚仁诸品格,与蒙古族祖母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母后仁宪博尔济吉特氏的教育、影响、牵制有关。当然,该政策的实质在于加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突出地体现为分而治之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土耳扈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明代天启、崇祯年间 ,土耳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为与漠西蒙古的另外一部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发生冲突 ,于是率领自己的 5万余帐牧民 ,西南方向迁移。在当时沙俄还没有控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围猎放牧 ,形成一个独立的游牧部落。尽管如此 ,他们与天山以北的厄鲁特蒙古各部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并一直和清朝中央政府保持朝贡关系。 16 97年 ,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后 ,土耳扈特汗阿玉奇派诺颜和硕布等入贡庆捷 ;后来 ,策旺阿拉布坦割据新疆中断了准噶尔通往嘉峪关的贡路 ,然而 170 9年阿玉奇仍派遣使者萨…  相似文献   

14.
乾隆朝的蒙古政策很好地透视了盛世下清廷的藩部政策。乾隆在继承前任统治者对蒙古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着自己的治理策略,通过经济、政治、宗教、司法等多种政策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通过这些新旧政策的运用,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然而乾隆朝的民族政策又有很大局限性,它不仅常常陷入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而主观上又阻碍民族融合的矛盾之中,在主观上囿于清朝自定的“天下”范围之内,而对外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清初康熙帝平定西藏,结束了蒙古诸部在西藏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清朝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决定排除蒙古诸部首领在西藏的角逐,通过支持本民族领袖来执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理,这是清朝对西藏施政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强悍勇猛的蒙古民族发展成威胁大清帝国封建统治的肘腋之患,除在政治上继续采取使蒙古各部都互不统属、彼此孤立的编旗设盟的政策之外,又在文化教育上利用黄教愚弄蒙古民族.竭力阻止蒙古族文化向前发展。纵观清朝一代制定的统治蒙古的《理藩院则例》,可谓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但对教育一项却独付阙如,不置一词。清廷虽然在京城和地方设置了一些蒙古和八旗官学,但其目的并非想使蒙古民族均沾文化教育的雨露,而是培养为清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译员和官吏。在清一代,蒙古族的主要教育机构是旗札萨克衙门,但这里同样是培植替清王朝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奴仆的地方,况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清代内扎萨克郭尔罗斯等13旗首封扎萨克,在清代比较权威的文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一统志》、《理藩院则例》和《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外港务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游牧记》等中的记载互有歧异,并且进一步依据有关材料,确定了13旗的首封扎萨克,对清初蒙古史的这桩史实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8.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作为清朝对蒙政策的一项内容,在蒙古地区的创立和推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蒙古王公年班制度的发展变迁不仅与清王朝的盛衰兴亡相始终,而且也是清朝对蒙政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清朝对蒙政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对蒙古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的实施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通过蒙古封建王公实施间接的统治,这样既维护了蒙古封建统治者的传统特权,又实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有效控制。蒙古地区是当时清王朝可靠的后方和维持其大一统的重要的稳定因素。鸦片战争以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蒙古的封建王公贵族虽然仍旧是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统治的支柱,但同时他们也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或者成为外国侵略者拉拢和收买的对象。在外来  相似文献   

20.
清朝治蒙政策的演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清廷改变治蒙政策的本意是使蒙古地区成为其安定的北国门户.但清末蒙古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充满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清政府与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因此,清廷的“新政”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原本就纷乱繁杂的矛盾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蒙古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新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