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浅析邕剧排场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邕剧是南宁市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南宁市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名片。"排场戏"是邕剧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是从经典剧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通用的基本构件。通过对"过山"收状"等实例分析,论证"排场戏"是邕剧基本功和表演程式的综合运用,应及时发掘整理,以利教学传承,弘扬剧种特色,为南宁地方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严凤英的戏曲表演艺术构建了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大厦,她对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黄梅戏旦行身段的传承和创造,对黄梅戏唱腔的创造性开拓以及成功塑造了众多黄梅戏旦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戏棚官话”的语言分析和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戏棚官话"是粤剧与邕剧共有的一种特殊舞台语言。邕剧是粤方言地区皮黄戏曲中能大体保持原生状态的剧种。借助邕剧探究"戏棚官话"的历史渊源,分析"戏棚官话"的音韵特点,论证"戏棚官话"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可以为抢救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和开展近代方言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也谈元杂剧中的搽旦脚色——兼与范长华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学者范长华以为元刊本杂剧搽旦皆称作净旦,搽旦是由净旦发展而来。其实,搽旦是搽旦,净旦是净旦,两者不属于同一类概念。搽旦是脚色称谓,净旦不是脚色称谓。净旦是净类脚色的一种功能,是以净扮旦的简称。搽旦不是净旦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邕剧是流行于广西南宁一带的皮黄戏曲剧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棚官话”是邕剧演出时使用的一种艺术化的舞台语言,具有独特性、夸张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文章从剧本、音像材料和实地调查中整理出4600多字,列成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化妆"行头"、剧目内容等,自然融进了壮族的历史文化元素,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研究邕剧与壮族历史文化元素交融的现象,可为振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洪琪(1944-)。女,祖籍海南省海口市,南宁市邕剧粤剧团退休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项目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岁考入南宁市邕剧团,师从邕剧著名“散发旦”芝兰女(黄芝兰),兼工花旦,扮相俊美,嗓音清亮,文武兼长,靠把功底扎实,曾担纲主演邕剧《杨八姐搬兵》、《樊梨花罪子》、  相似文献   

8.
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台语言以戏棚官话为主,邕州官话为辅,此外,根据剧情需要,还可能使用到"番话"、"京话"和"山西话"等特殊舞台语言。当前邕剧处于濒危状态,这些舞台语言面临失传危险。挖掘、抢救、记录、整理这些独特的舞台语言,成为当务之急。根据邕剧"番话"传承人的录音进行记录、分析、比较,为保存、研究和传习邕剧舞台语言艺术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丑"是一台戏的四大梁柱。从宋元南戏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几行角色。人们认为,这四个名称是借助"反喻"而成的,戏味颇浓。  相似文献   

10.
豫剧是比京剧更古老的剧种。豫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革新。它在创新和提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间特色。同时,豫剧的编剧与演员,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基本上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豫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时刻不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