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桑塔格的形式论与俄国形式论的形式陌生化、整体性追求以及色情学诸多美学主张有一致性和内在传承。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包含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批评,只要不远离艺术中真正的生命体验,形式论仍然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资本对审美、艺术、文化的渗透与同化,桑塔格的形式派美学思想发生了变异。本文通过分析桑塔格对戏剧大师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解读,指出桑塔格企图在现代主义富于思想深度的宏大叙事及追求审美意识极致中寻求思想资源和进行反思,从而阻止流行文化的先锋性从乌托邦的救赎功能沦为物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酝酿之际,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现。桑塔格在此时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等多篇文章,后结集出版命名为《反对阐释》。在这些文章当中,桑塔格提出了新的批评理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她为先锋文化摇旗助威,她也因此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桑塔格留学法国的学习经历和美国当时的文化背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桑塔格最终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桑塔格的批评文集《反对阐释》虽然涉及广泛话题,归根结底不过一个主题——对把艺术等同于内容这一传统惯例的批判。这一主题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反对阐释》、《论风格》、《“坎普”札记》以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这四篇文章中。通过这些文章,桑塔格表达了她在新的语境下建构形式美学来感知艺术的理想。这一理想恰好有一种与六十年代的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相一致的自发性,所以人们往往只关注《反对阐释》激进的一面而忽略了桑塔格在其中对严肃性的推崇。事实上,桑塔格追求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感受力,一种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只是,在追求这种理想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同时,桑塔格也为艺术设立了棘手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5.
杨柄新时期的马列论美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论抱着“坚持-运用-发展”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经典作进行了系统的编辑、注解和诠释;对无产阶级艺和美学战略作出了初步构建。杨柄的研究成果对于建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艺学和中国当代先进化是有一定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修辞论美学是研究文本的符号系统与文化语境的修辞关系的一种美学理论。它是由文艺评论家王一川教授提出的。认识论美学、感兴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是其三大理论来源;文本阐释、文化语境阐释和历史阐释是其三个阐释层次;内容的形式化、体验的模式化、语言的历史化和理论的批评化是其四大特征。修辞论美学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某些特性,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代表着一种美学潮流,而且具有民族文化渊源,更适合解读中国文本。当然,修辞论美学在对历史力量的认识、对自身最高境界的阐释和对多种批评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等方面也有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7.
论新感受力     
桑塔格使用“新感受力”这个美学范畴解决“两种文化”对立所带来的困境,新感受力是一种与代表科技文化的新媒介息息相关的怀疑智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桑塔格的"营地"旨趣为核心,深入阐发她对艺术的情色呼唤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美学的迷恋,进而指出,她以性幻想为驱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作者认为,桑塔格对雌雄同体的倡导,在艺术实践中刻意营造"三人组"形象,旨在展现人类焦虑而紧张的性妄想,这既是艺术的书写,同时也是政治的书写。  相似文献   

9.
美学与我国翻译理论有深厚渊源,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重要的立论依据。本文通过探析中国译论的美学渊源和美学特征,认为译界应当更重视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美学意识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之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学术思潮与理论形态,是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理学范畴系统始于本体论而终于境界论,其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涵:理气论包含有美的本体论;心性论和知行论涉及到审美主体论;理学的理想境界则与审美境界相通。这使理学美学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即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伦理美学和理性美学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艺常常与一定的民俗相联系,是特定的生活方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具有审美娱乐价值,而且具有实用功能。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民俗和民间文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生态民俗、民间文艺在走向濒危境地的同时,其中一部分却因与消费文化、旅游经济的联姻而暂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面貌,只是这种联姻也使得许多原生态的民俗、民间文艺渐渐失去了其原有意义,变为一种商业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结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美的事物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实践中的前进要求和人类的进步理想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毛泽东的人生境界、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和谐统一,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和谐内涵表现为:美学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统一;审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审美气质和审美志趣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美育资源,而实施美育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要想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仅要靠人文精神的培育,更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间接提高美育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树立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美育教育视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根筑基。  相似文献   

15.
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艺术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切入点。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梳理分析及具体作品的再评价,阐述审美经验的独特性、主观性、活跃性,使理论研究对创作实践产生纠偏与激励作用,以形成艺术创作的宽松、自由环境,从而激发艺术家尽情抒发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在新世纪更加健康地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古老而现代的话题,当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在教育学、哲学等领域对其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文艺美学领域中,虽然研究得较多,但对其内涵的界定仍是“古老的”。以以往美学家、教育家对审美教育内涵的探讨与界定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审美教育表现出的新特征,较全面、深入地探究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培养与提升,以期塑造更多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使者。  相似文献   

17.
审美爱好对科技创新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审美爱好具有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激活科技创新的能力、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因此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繁荣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的今天,我们在重视和加强科技教育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对德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开创了历史主义的艺术研究方法的风气;他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审美理想甚至极大扭转了当时德国社会上肤浅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论述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学理可能、具体路径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其深入美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突出的优势在于营造学习气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兴趣,创建作品情境,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学资源更具有丰富性与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型学习.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会遏制大学生想象力、再创造力,分散注意力.大信息量将导致知识消化不良等诸多弊端,因此,不能忽视教学艺术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