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利 《今日教育》2008,(7):59-59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心不在焉;教师自以为头头是道,学生却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犹如隔着一道鸿沟,缺乏情感参与和沟通,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自然就打了折扣,效果怎么好得起来呢?  相似文献   

2.
胡素芬 《数学教学》2014,(11):13-15
上海各区的第二次模拟考试结束之后,离中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时期,各科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不少数学老师反映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没有"要考试了"的紧迫意识.在日常听课和执教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画面是:讲台上教师画图示范,下面学生无所事事;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下面学生昏昏欲睡;讲台上教师点名提问,下面学生一脸茫然;讲台上教师例题变式,下面学生兴趣索然,眼在黑板,心在窗外.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应该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情景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心不在焉;教师自以为头头是道,学生却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犹如隔着一道鸿沟,缺乏情感参与和沟通,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自然就打了折扣,效果怎么好得起来呢?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8):81-82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我尝试并探索着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努力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由教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方式转变;实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采用师生共评作文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姿态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三种姿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善于倾听,让学生敞开心扉;做一名舵手,准确导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我站在高校的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会深深感到“讲台神圣”4个字的份量。讲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岗位,它情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希望、国家的期望。学生期盼从教师身上学到知识,知晓科学的真谛,领悟做人的准则。面对学生,所有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都会暗自立下誓言:我要做一名好教师,终生不悔。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讲台上,教师或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或婉约悲切,潸然泪下;或高山流水,意蕴悠长……而讲台下的学生,则如痴迷的观众,每一根神经都被老师的一举一动牵扯着。讲台成了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看似热闹的课堂,唱主角的永远是教师。当然,课堂上的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侃侃而谈,但那是对课文的分析,从来没有跳出文本,没有站在纵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直到崔峦老师  相似文献   

9.
韦瑞玲 《广西教育》2004,(1B):18-19
讲台,在传统的课堂里,它是教师的权威之地。教师总在用“固守三尺讲台”来阐述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表达自己“固守贫寒”之心。学生们也大多会描述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孜孜不倦的形象,用以表达崇敬之情:然而今天,当我把讲台交给学生的时候,我才真正领略了站在讲台上的学生那种释放出来的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10.
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情绪浮动大,心理不稳定,学习兴趣难以持久.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学生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讲台上面教师激情高昂,讲台下面学生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三尺讲台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只属于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只是一群听老师讲话,看老师表演的观众。《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三尺讲台,两本参考书,一支粉笔即可完成教学,教师单纯地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坐着听.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体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的学习模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把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13.
从讲台的"消失",反映了教师、学生角色的改变,说明教育的重心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初上讲台的新教师应该注意四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注意钻研教材,活用教材;注意教学支点,抓住学习盲点;注意撰写教学后记,进行反思总结.新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会成长为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5.
<正>"讲台"是利用高出地面的三尺之地,给教师施展教学的舞台。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出讲台,提供给学生们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舞"出更多的精彩。一、让出讲台,天地更宽特级教师钱守旺的20个教学主张中谈到了"让出讲台天地更宽",让我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更加深有体会。三年级下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不要老师的课堂,如果说这是一种教学理想,还不如说是对惯于讲台之上“指手画脚”的尊师们的挑战。多年以来,我们尽管大谈教学改革、教书教改经验,但是,实际讲台上仍离不开教师的摇唇鼓舌。我们甚至不曾作过把讲台让于学生的设想:的确,这怎么可能呢,连讲台都给了学生,这还叫上课吗?这实在是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课题,尤其是置身于中职学校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7.
讲台上,正上演着有声有色的文学佳话;讲台下,学生们却置若罔闻、一脸冷漠,任你台上热情地"唱着"独角大戏,台下的学生却始终不是你的"观众"。这种尴尬与懊恼,虽不是职业教师的完全写照,但也是众多中职语文教师曾经历过的或正经历着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进行交流和合作。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听课时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因此,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是,教师走下讲台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教法提出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德、智、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0.
孔子施教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就可以授课了;苏格拉底宣扬自己的思想往往是在大街上;王阳明讲学常在市井中。在上述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不需要讲台。讲台是为了适应大工业生产需要大批量人才、在班级授课制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在设置讲台时让它高出平地一小段,想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教师以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如此看来,讲台并不意味着什么,讲台就是讲台。讲台只是一种教学设施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