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园矛盾场域中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水平影响着家园矛盾解决的成效。对80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家园矛盾场域中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发现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总体水平中等偏上,较多采用深层行为,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水平在婚姻状况、园所性质和等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教龄、学历和职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因素中的个人、园所和社会因素与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总体以及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三种策略显著正相关。其中,个人因素对情绪劳动总体及三种策略的影响最大;园所因素对深层行为的影响仅次于个人因素并高于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总体、表层行为和自然行为的影响次于个人因素并高于园所因素。建议从幼儿教师自身、园所和社会角度提升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716名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探讨中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使用的潜在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组与教师职业幸福感指标(职业幸福感、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中学教师的情绪劳动策略使用可分为高情绪劳动、中情绪劳动、自然真诚和低情绪劳动四种类别;其中,中情绪劳动组人数最多,其次分别是高情绪劳动组和自然真诚组,低情绪劳动组人数最少。(2)中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使用的潜在类别与其性别、族别、婚姻状况、教龄、任教学校类型和班级类型有关。(3)四个类别的教师在职业幸福感指标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指导中学教师采用合适的情绪劳动策略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现状,采用《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对安徽省20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行为、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有差异;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专业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工作因素中的所教学科、收入水平、从教原因、是否参加过培训对情绪劳动策略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小学教师使用被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多,其次是主动深度行为策略,最少是表面行为策略;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受个体和工作中的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2):84-89
研究基于5所高校的274份问卷,探讨大学教师元情绪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并验证大学教师元情绪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数据表明,大学教师元情绪水平较高,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但元情绪各维度水平发展不平衡;大学教师元情绪的个别维度在性别、学科、年龄、职称和教龄上有显著差异;大学教师元情绪及各维度同工作绩效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方法:对258名中学教师施测教师情绪劳动问卷和教师组织承诺问卷,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男女教师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行为维度存在差异(t=2.24,P〈0.05).在其他维度及组织承诺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初高中教师在组织承诺的理想承诺维度存在差异(t=-2.29,P〈0.05),在其他维度及情绪工作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2)教师情绪劳动的主动深度行为与组织承诺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r=0.127,0.194,0,258,0.243),表面行为与组织承诺各维度均不相关,被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投入承诺维度存在正相关(r=0.170,0.239),与感情承诺、规范承诺不相关。(3)主动深度行为能预测感情承诺、规范承诺与投入承诺;学校层次能预测理想承诺;性别能预测表面行为。结论: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存在一定的关系;主动深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组织承诺;主动深度行为与理想承诺、被动深度行为与投入承诺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6.
选取武汉五所幼儿园209名幼儿园教师为被试,采用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和组织家庭支持感量表,研究了组织家庭支持感与情绪劳动的关系。其中,情绪劳动包括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三种策略方式。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以表层行为工作时,组织家庭支持感与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以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方式表达情绪时,与组织家庭支持感均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陈芸(2008)改编的情绪劳动量表,对江苏高职院校的195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进行情绪劳动的维度及总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获得如下结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是一个多维结构,由表层扮演、情绪表达要求、深层扮演、情绪多样性四个维度组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的情绪劳动投入很高,尤其表现在深层扮演、情绪多样性和情绪表达要求三个方面,表层扮演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情绪劳动各维度的特征,情绪表达要求深层扮演情绪多样性表层扮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初中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的现状特点和组合模式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文采用情绪劳动策略量表、情绪枯竭量表、心理不真实感量表和身心紧张量表对200名初中教师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初中教师的情绪劳动在性别和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程度在是否班主任、所教科目和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师群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组合类型,分为高表层加工低自动调节组、中等组及高深层加工高自动调节组.高表层加工低自动调节组的生理紧张、情绪衰竭和心理不真实感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心理紧张显著高于高深层加工高自动调节组.研究证明:采用高表层加工低自动调节劳动策略组合的教师将有较大的心理健康代价,而采用高深层加工高自动调节劳动策略组合的教师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初中聋生194名,采用问卷法,考察初中聋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水平,并探讨其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各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上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2)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社会性策略和认知策略得分,在学习动机的内部热衷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内部挑战性得分,外部奖赏得分显著高于外部认可得分,在教师课堂感知的支持性行为和教师高期望上得分均显著高于消极反馈得分。(3)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初中聋生学习策略影响显著,首先,在元认知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其次,在认知策略上,外部奖赏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在社会性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和消极反馈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指学生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认知和体验,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关注过程”、“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等六个维度,前三个维度属于操作要素,后三个维度属于基础要素。通过对不同性别、学习成绩和受教师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女生在基础要素方面的知觉显著优于男生,在初中不存在性别差异。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基础要素上的知觉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初中成绩好、中、差的学生的知觉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操作要素和基础要素上得分的变化模式不同;受教师喜欢的学生对基础要素的知觉优于其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决策行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深层因素,对整个教学活动流程具有导向性作用。文章借鉴"专家—新手"比较范式,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以9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重点比较了骨干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决策行为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静态决策行为方面,骨干教师更关注认知类决策,而新手教师更关注程序性决策;在动态决策行为方面,骨干教师的决策策略比新手教师更均衡多样、目标更聚焦。此外,文章还综合两类教师的动静决策行为特点,给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以期为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并为发展新手教师的教学决策能力提供外在的"结果态"参照。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对于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视而不见。其实,课堂教学不仅有言语行为,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教师在课堂内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和感知、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师生关系。本文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作用诸方面来分析其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引起教师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视并把它们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xamine the social perceptual skill deficit theory in explaining the low peer acceptance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quality of tests measuring social perception was also examined. Thirty 9- to 12-year-old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a matched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wo measures of social perception: a laboratory task and a behavior rating scale. The behavior rating scale was completed by the children's teachers. In addition, the Peer Acceptance Scale (Bruininks, Rynders, & Gross, 1974) was administered to assess peer statu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ir nondisabled peers on each of the three measures-the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obtained lower social perception and peer acceptance score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ometric status and social perception varied as a function of task.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 found between the behavior rating scale and peer status. The laboratory task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either the behavior rating scale or peer statu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laboratory versus naturalistic measures of social percep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social skill measures by correlating them with outcome measures such as peer status.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希斌 《教育学报》2005,1(3):35-40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是指其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将教师教育行为内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自编同卷,选取小学4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2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结构模型”,即操作要素和基础要素是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两个重要侧面,前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等三个方面,后包括期望激励、沟通理解、关注过程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教育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WPBS) is a systemic approach for implementing a proactive schoolwide discipline and for improving student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by targeting the school’s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culture. With a multilevel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SWPBS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student behavior (N = 3,295) across schools, teachers, and children using a multilevel approach. We assessed teacher perception of student problem behavior five times during a 3‐year implementation of SWPBS in 23 Dutch schools. Multilevel analyses not only revealed a small increase in perceive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a small decrease in problems with peers, but also different effects across children, teachers, and schools. Effects were stronger for girls and for students with higher severity of perceived problems at baseline. At teachers’ level, higher mean baseline severity of perceived problem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educed impact of SWPBS on perceived emotional problems and problems with peers. At the school level, effects were stronger for regular schools as compared with special needs schools.  相似文献   

18.
谈高职高专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高专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高职高专教师效能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郑雪娇 《中学教育》2009,(12):55-57
听得懂却不会做题,这类学习现象屡见不鲜,它让老师和学生们困惑不已。“听得懂≠做得出”,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听得懂”关涉的是简单的学习行为训练,而“做得出”则牵涉到学习能力的深度培养。从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来看,做题涉及到广阔的学科背景知识、认知策略和高度发展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从这三方面努力,那么让“听得懂=会做题”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概而言之,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培养上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师问题行为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问题行为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近年来,对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不够深入,尤其缺少实证性研究。加强对教师问题行为的反向研究有助于防止教师教育行为出现偏差,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