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上闪亮登场,并获得了一致好评。然而七套涉及对联的高考试卷如出一辙,都采用了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的命题方式,这未免过于单一。近一年来,历经各地高考命题专家的潜心摸索,对联考查题型出现了全新的变化。现撮举十种变式,作一简述,以期能为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2004年高考语文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对联题,全国卷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卷中,有7份试卷考查了对对联,普遍反应良好。因此,对联题是我们今年必须备考的题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化形式,对联在2004年高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并获得一致好评。然而,7套涉及对联的试卷都采用了给出上联对出下联的命题方式,这未免太过单一。笔者认为,在2005年高考中,对联题的命题方式定会趋向多样化。一、情境式题型示例: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位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请你据此拟一副对联。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得体”这一考点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参考答案:凯歌高奏龙腾雅典…  相似文献   

4.
张方镇 《语文知识》2004,(10):38-38
2004年,在全国17份高考语试卷中,有8份考查了对联。除上海卷是结合古诗鉴赏考查对联知识外,其余7份都是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现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属对训练     
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第24题,是一道给出春联的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的试题。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传统的对课知识纳入高考试题的新的尝试,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许有人认为,"不就是个'句式仿写'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续对对联",显然有别于近几年的"句子仿写"题,它重在考查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状况,实属语文试卷考查  相似文献   

6.
2003年高考为选考生物单科的考生准备了两份试卷,即新课程卷和旧课程卷。新课程卷是为学习新课程的考生准备的,使用这份试卷的有江苏、河南和辽宁三个省;旧课程卷是为学习旧课程的考生准备的,使用这份试卷的有广东和广西两个省、区。一、总体评价 (一)2003年高考生物单科试卷从命题指导思想到试卷试题的设计与2002年的基本相同命题坚持了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指导思想。试卷在题量、题型、题型比例、难度等方面与2002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保持稳定。题目在考查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直接呈现和考查内容相对隐蔽,以及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试题设计思想和设  相似文献   

7.
一、总体评价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2003年全国高考首次出现两种历史单学科试卷,即广东、广西考生使用的适合旧课程的历史试卷,河南、江苏考生使用的适合新课程的历史试卷。两份试卷设计同中有异、大同小异,测试后的社会反映和数据统计表明,两份试卷均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以下简称历史新、旧课程卷)。 2003年全国高考历史新、旧课程卷的特点如下: 1.减少试题数量,增加思考时间,优化试卷结构多年高考实践证明,试卷结构是考试目标实现的基础性条件。2003年高考历史试卷依据《考试说明》,保持近年来的三大基本题型与两卷平衡赋分的试卷基本框架,Ⅰ卷为选择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联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的整体,有的对联还包括横额。对联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平仄相异,能够做到声调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考查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没有提出严格对仗和平仄要求。题目给的字数…  相似文献   

9.
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第24题是一道"对春联下联"题。它把传统的对课知识纳入高考试题,显然有别于近几年"句子仿写"题。这是重在考查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状况、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新题型、新方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该试题题干要求明确:"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题的实现,乡土化的内容已经进入了高考语试卷。2004年的北京卷要求考生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2004年的广东卷要求就所给的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为岭南佳果”写下联,内容也涉及到乡土化。而2005年的湖北卷则要求考生结合湖北人地理特点,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全国有11个省市自主命题,加上全国卷,2004年共有15套高考语文试卷。耐人寻味的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时,几份全国卷和福建、广东、浙江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联试题,题目都是给出上联,要求对下联。恢复高考以来,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试题。这道试题继承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习与考试的优点,是对历年来仿写题目的革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全国有11个省市自主命题,加上全国卷,2004年共有十几套高考语文试卷。耐人寻味的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时,几份全国卷和福建卷、广东卷、浙江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联试题,题目都是给出上联,要求对下联。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破天荒地出了一道对 联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 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虽然语文课本中没有对联的文章,但是对联作 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语言艺术的独特 瑰宝,语文试卷里理当有它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全国高考的四套语文试卷中均出现了给春联对下联的试题;单独自主命题的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则将全国卷的给“春联”对下联分别延伸为给“行业场所联”、“思想修养联”、“植物瓜果联”对下联;上海卷也考查了对仗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有理由大胆预测,2005年全国卷将继续试行对下联,各地卷也将有可能流行对联试题。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在的学生,接触对联较少,对联的基本知识也相当匮乏,因而要他们对对联,显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如何增加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  相似文献   

15.
<正>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如何培养学生对对联呢?请看高考试题。1.(2012·四川卷)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联对联,注意:1内容与节日有关,2可以不考虑平仄。(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清风一缕拂丹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考(上海)历史卷今年有两份。一份是供统编教材考生使用的上海卷;另一份是供试点教材考生使用的上海试点教材卷。今年试卷命题在有利于高校选拨新生,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导向的思想指导下,注意与课程教材改革接轨,实现两份试卷的平稳过渡,在能力考查方面力求到位。  相似文献   

18.
解析几何试题作为高考试卷不可或缺的组成,是考生较为害怕的题型,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无法准确把握试题的背景,不能挖掘出其中的不变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本文以2014年高考广东理科数学卷第20题为例,对其作不同解法的探究,挖掘出考查两切线所成角的轨迹的问题背景,并以此推广出不同的结论形式.1试题呈现例1(2014年高考广东卷·理20)已知椭圆C: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对联题可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情境拟写式即提供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提供上联(下联)。要求考生根据情境写出下联(上联)或者横批。例1 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对出下联。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下联:参考示例①佳音传神州, 世界震惊②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  相似文献   

20.
2003年高考数学试卷(新课程卷)与前3年相比,试卷的结构和考查方式、采用的题型和配备的题量、题型的分值比例、考查的内容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但对考生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数学素养等却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