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真比较和分析传统民歌与原生态民歌的异同,从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角度讲明了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传统民歌的必要性。又以东北民歌为例,说明传统民歌是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被加以运用的。最后,从六个大的方面深入讲述了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得出当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仍然能从传统民歌教学中得到体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程远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115-117
以民族声乐的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风格和汉字的咬字吐字两个方面入手,论证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美。以河南豫剧、山东民歌、苏南民歌为例,进一步显现中国戏曲和民歌的魅力,并呼吁坚持“民族性”的方针,繁荣民族声乐。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元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多民族地区的民歌资源。广西原生态民歌既具备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备多样的演唱风格,如何吸收与利用广西原生态民歌演唱价值和创建具备地方特色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就广西原生态民歌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凸显特色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一切用来表演的各种艺术形式,也有人把它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本文所提及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是指民歌及民族新唱法。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在公元20世纪经历了自其诞生以来最为坎坷与艰难的岁月。改革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民歌的传承和演唱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取向。因此,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音乐艺术水平。本文从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探讨了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和表现作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对地方民歌声乐作品坚持方言演唱,方言土语在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样既能保持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地方色彩,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地方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方言"在声乐中的地位,正确了解方言对民歌色彩的影响和作用,并把其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与训练中,以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得以传承,并向多样化的艺术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美声毕竟是艺术品位最高的艺术,由于它的科学性、艺术性、它必然会作为一种完美的声乐艺术被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普遍接受。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被它深深地影响,更何况新疆民歌教学。我们必须在美声艺术的基础上创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新疆民歌声乐学派,只有这样才会被全国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才能真正站在世界的歌坛上。本文通过介绍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歌的对比,讲述了美声唱法几十年来对我国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影响。通过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借鉴,将美声唱法引入我国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理念,从经验总结性教学向系统科学指导下的正规教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我国民族声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戏曲艺术和曲艺艺术迅速的发展的同时,西洋声乐艺术传入我国。我国民族声乐在继承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和传统的民歌,戏曲和曲艺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的声乐理论和技巧,在保存了传统声乐唱法优点的同时,西洋唱法的科学训练方法和发生体系已经逐渐渗...  相似文献   

10.
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需要艺术化的语言和旋律相结合,塑造艺术形象,抒发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在此过程中,民族声乐作品离不开方言的影响。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有利于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格和色彩,将方言应用于民族声乐作品中,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生活歌是最具生活气息的歌谣类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流传于青藏地区的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和儿歌做了民族志式的深描,并对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豳风·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相似文献   

13.
民间歌谣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本文指出歌颂改革开放和抨击社会时弊是新时期民歌民谣的两大鲜明主题,论述了新民歌民谣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童谣主要是以儿童为传承者,通过游戏谣、知识谣、滑稽谣、生活谣等形式来反应儿童的成长生活,对幼儿的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发作用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独特的"胎教"功用,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启蒙者。试分析童谣中体现的生命繁衍意识,借以唤醒人们对童谣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并对童谣的教育和传承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泷水歌谣的体裁主要有泷水山歌、泷洲歌、字眼调、能咕歌、采茶歌和白鹤歌五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泷水地区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泷水歌谣的歌词多为粤府白话方言。泷水歌谣在结构、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上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多声部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将湖南靖县多声部民歌的音乐本体进行和声感、复调、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民族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必将有助于人们领略其音乐的特征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来,在女弹词职业实践中,两性关系得以重塑,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消费文化得以彰显.女弹词作为江南消费文化的象征符号,导致时人娱乐消费方式从"访"到"棒"的改变.消费过程中,时人对女弹词进行品评,主要围绕"色与艺"展开.晚清文人对妓女弹词的品评,多关注妓女的身份特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妓女文化.民国报人则通过报刊这种大众媒介,修正、重构、生产以及论斥女弹词的形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娱乐需要.女弹词与听客的亲密互动,把普通的生产消费关系重新定义为性别关系,招致政府、传统行会组织的取缔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9.
歌谣是一定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 ,也是人们所追求理想的一种反映。有关阎锡山的歌谣 ,就真实地反映了阎锡山的“新政、村仁化、整理村范、军训、兵农合一”等政策和主张。  相似文献   

20.
羌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优秀的民族,对华夏民族及其文化的缔造繁荣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其歌谣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从这个民族深厚感情中的爱与恨角度,努力探索羌族人民的朴实真切的生活——爱,爱得缠绵多情;恨,恨得咬牙切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