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由一个动词带上两个宾语构成,双宾动词是其语言结构核心,表示给予或索取意义,语义上强制要求与三个补足语同现,因此大部分属于三价动词,但双宾动词并不等同三价动词。另外,动词的配价结构有时在句法平面完全映现,有时则缺省某一动元或者发生位移,因为双宾动词对它的配价成分除句法上的要求外,还有不同的语义选择和语义上搭配共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安陆方言的双宾句与普通话相比有各种不同的句法格式。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来看,有"给予"双宾句、"获取"双宾句、"称说"双宾句、"告知"双宾句、兼语双宾句。从句法格式来看,有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的双宾句,也有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的双宾句,还有在双宾语之间用虚词"得"的双宾句。  相似文献   

3.
动词为"给予"和"取得"义双宾句表完整现象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物体转移过程体现出来的,这和一般动作动词表完整的情况类似。既然双宾句表完整,那么必然是有界的,其远宾语前应该能够加数量短语。本文运用完型理论拟构双宾句的完型结构,并通过这个完型结构解释为什么双宾句的远宾语不能是一个表示占有属性的偏正结构。在分析中运用变换理论和空位理论,这些理论有助于在语法分析中发现语义条件和语义限制。本文把双宾句的动词范围限制为表"给予"和"取得"义的动词,正文中的双宾句即指动词为"给予"和"取得"义的双宾句。  相似文献   

4.
增减类动词是从词汇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动词的类别。增减类动词从数量角度处置对象形成一种不影响交际的歧义。可以称之为元语歧义。元语歧义的生成受到体及处置对象有定性和指称性制约。增减类动词构造一种特殊的双宾语格式,其中两个宾语之间具有“蕴涵关系”,句法结构上远宾语和近宾语的住序与常规位置相反。元语歧义和特殊双宾句都是前期没有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双宾句和兼语句的区别湖南\李俊卿①他告诉我晚上看电影。②他让我晚上看电影。①是双宾句,②是兼语句。区分双宾句和兼语句,先要弄清什么是双宾句,什么是兼语句。双宾句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宾语,两个宾语都要和动词发生关系,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离动词近的...  相似文献   

6.
“双宾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双宾语” ,是指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带上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指人 ,靠进动词 ,称之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 ;另一个宾语指事物 ,离动词远一些 ,叫直接宾语或远宾语。如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就是双宾句。句中的“我们”是指人的近宾语 ,“许多知识”是指事物的远宾语 ,也就是说 ,动词“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 ,即“教”与“我们”、“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但近宾语“我们”与远宾语“许多知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结构关系。现行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在叙述双宾语时 ,列举了三…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9,(6):66-70
由"之"充当直接宾语的双宾句与典型的双宾结构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双宾句中,无论"之"充当直接宾语还是间接宾语都只能处于近宾语的位置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称代词"之"是单音节词而且具有极强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8.
双宾句是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谓语句 ,表称说意义的“(主 )·动·名 1·名 2 ”句子属于双宾句的一种 ,由正面看 ,它符合双宾句的特点 ;由侧面看 ,它不同于兼语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及复指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一个动词后边带上两个没有结构关系的宾语,这种句子叫双宾句.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一般表示“给予”的意义,所谓“给予”,是指主语给予近宾语什么,远宾语表示的事物是从主语那里来的,近宾语因“给予”而有所得.例如“小李送我一支钢笔”里,远宾语“一支钢笔”是主语“小李”给予的,对“我”来说表示有所“给予”,“我”因“送”而得到“一支钢笔”,通常表示“给予”的动词有“给、送、教、问、赔、赠、还、递、奖、托、退、告诉、教给、送给、赠给”等.  相似文献   

10.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些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接上语形相同、语义相似的名词作其宾语,这类结构在语法上称为同源宾语结构。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基本层次范畴角度去分析同源宾语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2.
同源宾语结构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基本层次范畴角度分析同源宾语结构,结果显示:形成同源宾语结构的动词所描述的行为是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行为动作,动词与其同源宾语所表达的事件构成基本层次范畴的事件。解析同源宾语结构中动词的认知特点及其与名词短语的认知关系,可以为更好地解读同源宾语结构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交际之中,而学界却无法对其形成给予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则为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认为构式压制使动词受事宾语缺省,非受事成分得以进入构式,并对构式产生词汇压制,从而赋予构式多重构式义。汉语非受事动宾结构大量存在是受到高语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音删略是一种音系操作,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在音系层面的反映。通过对取得义双宾句中的同音删略现象的分析,说明了取得义双宾句并不是由相对应的单宾句去掉“的”转换而来的。单宾句和取得义双宾句的事件结构是不同的,单宾句只蕴含了一个事件,而取得义双宾句中蕴含了一个事件链。含有“的”的取得义双宾句可以分析为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5.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的一种句式。有人把它叫“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人把它叫“双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应该属于兼语句,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因此命名为“双宾兼语句”更合适。双宾兼语句只有一个兼语成分,这个兼语有时是直接宾语,有时是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兼语。因此把这种旬式笼统地叫做“兼语句”不能反映它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把它认定为“双兼语句”,又混淆了句法结构中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的界限,二者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配价语法认为,动词决定句子结构。双宾动词本身支配着三个语义成分:施事、与事、受事,这个结构的核心语义是领属关系的转移,同时结构本身也受到其配价结构的制约。虽然英汉双宾结构在完全映射条件下的句法模式是相同的,但是其双宾动词对于各个配价成分的语义选择上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与《三国志》的连动式比较来看,《三国志》的连动式结构比较复杂,不使用连词占据优势,动词组合更加多样化,语义已经大大丰富。从《三国志》连动式发展可以看出动结式在《三国志》中尚未形成,处于部分连动式向动结式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8.
"王冕死了父亲"等是领属性致使句,其中动词受致使范畴扩展,有相应的把字句,主语是致使范畴为动词选择的论元,可以关系化,也可以被转指。主语由致使范畴指派致事角色,它通过成分统制跟役事的领属者建立领属关系。有领属关系的两个成分不一定构成结构体,它们可以是非连续成分。动词的论元由扩展它的功能范畴选择,论元跟动词的关系可以很松散,甚至可以是另一成分的领属者。  相似文献   

19.
进入“由A而B”格式的主要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由A而B”可以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和定语。表示发展变化趋向或过程的“由A而B”要求A、B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由此而B”“由A而来”等是表示原因和由此产生结果的“由A而B”的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距离相似动因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离相似动因能够用来解释许多原型句式的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在计算语言距离时,如何确定相关的语言成分是一大难点,本以致使句式为例,结合生成语法的技术方法,论证了客体论元的完全影响义与表示“致使”的功能范畴有关,而非主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