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商凭借其同乡互助、儒贾结合及结交官府等方式在两浙盐业经营中独占鳌头。盐商经营于异地,为解决子弟教育往往在当地兴办家学和书院。由徽商主持兴办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正学书院和锡山紫阳书院为两浙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为子弟成名计,在侨寓之地或设立专门的书院、义学,或力图使其子弟附学当地官学、书院,或争立商籍,或入籍当地,为其子弟的成材、入仕开辟道路,也为侨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科举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徽商庞大的资本的扶助下徽州文化开始崛起。传统医学在徽州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在明清两代著述颇丰,并有不少付梓于世。探讨其时徽商与新安医家医籍刻印的联系,及资助新安医籍刻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封建孝道对徽商影响深远,一方面是促使徽商外出经商的原因之一,扩大了徽商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封建孝道对徽商致富后扩大商业规模,起到了限制与阻碍的作用,考察封建孝道对徽商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徽商。  相似文献   

5.
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商帮之一,在明清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徽商身上体现的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和有礼、仁爱好施,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的体现,又极具商业精神。徽商的兴起和存续有其特定的社会、地域原因,但受传统道德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影响,更发挥着持久绵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汴是杰出徽商。《一统路程图记》是明代第一部商书,为明清商书编纂创造了范例。它表示着徽学走向应用和徽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回应了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圆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徽商秉承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宗旨和教条,将三纲五常思想与经商实践相结合,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形成了所谓的贾道儒行,使徽商逐渐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点。而徽商这一特点对于徽商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又为徽商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通过对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具体体现和内涵﹑利与弊等方面来解释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从而阐明徽商"贾而好儒"特征对于徽商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周慧 《双语学习》2007,(8M):136-137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清史稿》等史料表明,明前叶经营淮盐的商人主体,是由西北商与淮商(又称扬州盐商)所构成.即该时期淮商不包括西北商.且在当时的淮盐经营中,也无陕商、晋商、徽商等一类称呼。从这种意义上看,不但徽商与西北商是处在不可比状态,而且连陕商、晋商是否为西北商主体也须论证。再据地方史料记载,徽州早在明初,甚至宋元时期,便有人迁往两淮,并有人在那里业盐。是盐法志科第记录表明,构成明前叶西北商主体者,为陕籍商人(另可能还有晋籍),而同时期的淮商主体,则只能是徽籍商人.且该时期在淮徽籍盐商绝不是一个小数,其科举业绩也早于西北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前叶又是徽商与西北商同时在经营淮盐。明中叶以后,西北商加入淮商,与徽商一起构成新的淮商主体。  相似文献   

11.
市镇是草市和镇的统称。聚落萌发草市,草市成长为镇市,这一乡间商品经济渐进的、自发的过程贯穿于南宋。南宋时期两浙路的市镇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主要从市场的繁荣、海港的崛起和商税的增加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两浙地区民俗诗创作十分繁荣,专题民俗诗大量涌现。专题民俗诗从纵横两个方面拓展了宋诗题材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深度,并强调表现手法与民俗主题的契合度,其典型的表现手法有情境特写、全景鸟瞰、流程展示以及群像展览等,皆是对宋诗表现手法的丰富与拓展,增强了诗歌对于民俗文化的表现力度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宋两浙地区城镇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城镇数量、规模,还是城镇商业经济,已大大超过此前的水平。城镇居民中从业人员增多,结构日趋复杂,并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市民阶层。这不仅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城镇经商之风盛行,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风气,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福宝镇古今的重要区位和古盐道旅游开发的价值,并提出了福宝镇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开发建议,为相关区域的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代诗歌总集研究较少,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多,而读者一般不大注意。本文对涉及《道南集》、《诗慰》、《国朝名家诗待》、《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撷芳集》、《两浙輶轩录》、《来紫堂合集》、《甲乙消寒集》等总集的若干问题予以考证,供有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盐铁会议虽然备受关注,但对于盐铁之争在历史上最终的定位以及本质却始终说法不一,近现代诸多大家或以专著、或于专著中列出专章对<盐铁论>从不同角度加以评价,或多或少都归于片面.盐铁之争是在西汉大一统中央集权最终确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次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大辩论,这其中必然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对盐铁会议从经济、政治、军事、价值等主要问题入手进行系统性研究对大一统农业有限经济总量下的经济与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盐铁之争的本质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18.
池盐是中国最古老的可供人们直接捞取食用的盐种。河东盐池位于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心地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河东盐池对华夏文明的形成有过独特而重要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华夏族的早期形成过程中,远专华夏族部落首领们曾为争夺盐源而战,有着地利优势的盐池也因此成为尧舜禹三代建都晋南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盐池又是夏商周三代文明重要的经济基础。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盐池时华厦文明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或者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所认为的敢造台地贝丘遗址是扶绥左江流域人类最早的发祥地,这样的说法其实不对;敢造洞穴贝丘遗址才是这一区域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乃至整个左江流域人类最早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20.
盐城有着两千多年的产盐历史,聪慧勤奋的盐城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海盐文化。底蕴丰厚的海盐文化遣存是中国海盐业发展的历史缩影。璀灿的海盐文化是盐城沟通世界的桥梁。多元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是重塑名实相符的现代化“盐”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