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2.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4.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5.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北散曲在承继元代散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用韵方面,它以《中原音韵》为宗,但有所突破;押韵方式上,种类有别,各韵部中平、上、去声字的合押情况也多有不同;用韵宽严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遵守《中原音韵》韵部中韵字押韵的程度各有不同,超越《中原音韵》韵界不同韵部韵字合押的情况也各有特点。这反映出了明代北散曲小令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元杂剧用韵研究》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变亲副教授独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该书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押韵进行阐释说明。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解释说明入韵与否,进而归纳其规律,并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为了更为清晰地反映语音的变化,该书还对元杂剧与诸宫调、元散曲的用韵进行了比较,描述元杂剧所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关系,探究从中古到今天北京话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常伦是明代中期一位极富才华和个性的文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散曲小令169首。套曲9套。归纳分析其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111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用8种,有13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另有隔句用同韵者2首,用韵较宽。与同时代散曲家比,常伦北散曲小令用韵的特点有其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10.
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研究——与《中原音韵》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隋树森编辑的《全元散曲》中所收录的19家浙江元人的1354首散曲(包括套数)为实际语言材料,系联归纳出浙江元人用韵的19韵部,结合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方面对浙江元人散曲用韵的通、独用情况进行音理上的分析考察,并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的19韵部相比较,从中窥探其异同  相似文献   

11.
《全明散曲》韵谱与《中原音韵》韵谱交错参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与周德清建立的音位间架、明代曲家选取曲韵脚字的倾向性有关。《全明散曲》韵谱收字不包含异体字,就字在《全明散曲》韵谱中出现的频率可分为:常用字、非常用字;就《中原音韵》韵谱收字的系统性可分为:系统性失收字、零星失收字;就其为前代或同时代韵书收编的情况可分为:《广韵》或《集韵》所收字、明代字书所收字、明代曲韵书所收字。《全明散曲》韵谱收录了四例具有方言特征的入韵方言词。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散曲与杂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的散曲与他的杂剧在思想倾向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他的散曲常常能够突破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 ,而他的杂剧在主题上则显得相对保守。这种现象的出现 ,与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思想 ,逐渐成熟的中国俗文学叙写范式 ,当时文人独特的创作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9,(1):96-99
明刻本《盛明杂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南方士大夫群体的杂剧创作水平与用韵水准。全书基本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用韵标准,但因创作地域、作者以及受众的整体"南化",难免受到方音与古音残留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南北混合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散曲是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与传统诗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它又与诗词迥然不同,简言之:诗词贯典雅而散曲尚侄俗,诗词贵含蓄而散曲尚显露,诗词贵庄重而散曲多诙谐,诗词多用比兴而散曲多用铺陈。因此,即使是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曲作品,往往在表现手法上各  相似文献   

15.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321年左右,年轻时追求功名不成,后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大德(公元1295——1307年)间加入都元贞书会,与李时中及杂剧艺人红字李二、花李郎合编《黄梁梦》杂剧.晚年隐居.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代表作是反映王昭君出塞的《汉宫秋》,散曲有《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成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7.
古镜 《华章》2011,(12):52-52
提到杂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与散曲通称为元曲的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实际上,杂剧并不是元代才兴起的。杂剧最早见于唐朝,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9.
王九思是明代中后期一位较为有名的文学家,在诗文、杂剧与散曲的创作方面成绩卓著。他极富才华,却仕途受阻。其散曲创作题材丰富多样、风格豪爽蕴藉,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黄济 《中国教师》2008,(5):29-30
<正>一、曲与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十二三世纪,宋王朝南迁,在宋与辽、金对峙的形式下,北方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散曲。到元代即定型,并发展成为杂剧。元曲,在文坛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唐诗、宋词并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