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小学阶段阅读与习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读写兴趣是基础,最终要落脚到"好"与"乐"上来。如何让学生愿读书、爱习作?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悦读·趣写"教学,核心是"悦""趣",激发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近读写、喜欢读写、习惯读写、享受读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打好读写基础。通过阅读加大思考,  相似文献   

2.
"微型作文"的优点是篇幅小、形式多样、易于操作。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习惯和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受学校和教师"关门管理"、"关门教学"习惯的严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隔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联,导致学生习作走进了强做"无米之炊"、难成习作之美的困境。"生活作文"的教学方式,对于打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让作文内容不再贫乏,让作文思路不再闭塞,让作文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师生都习惯地将字数为400字的习作称为"大习作",而把200字以下、篇幅长短不一、文体不同的随文练笔、习作片段、小日记等称为"微习作"。"微习作"篇幅短小,费时较短,可操作性强。"微习作"是"大习作"的辅助,丰富"大习作"的内容和技巧,为"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指向明确,微化教学目标"微型写作课程目标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解决学生写作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而不求面面俱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教师常常把学生以时间为序,如实地、不加修饰地记录每一个环节的习作称之为"流水账"。很明显,被称之为"流水账"的习作是不符合教师要求的。一、为什么学生习作往往写成"流水账"1.学生认知特点决定了习作"流水账"倾向学生由低段的写话进入习作时,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不够,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原生态阶段。当我们要求他们抒写真实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整个事件一股脑儿实录下来,没有选择,没有甄别,更缺乏个人情感的参与。比如学生写某个  相似文献   

6.
吉颖娴 《教书育人》2013,(12):63-63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原先《实验稿》的基础上,将第三学段中关于习作(写作)字数的要求作了修改,将《实验稿》中“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改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可见,新课标在淡化对小学生习作字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抛弃传统的“以字数论英雄”的观念,在学生习作指导方面字数“不为”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鼓励学生自然而大胆地表达心中所想。  相似文献   

7.
<正>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中高年级的老大难问题,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对这"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习作,一线老师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随波逐流型。这类老师只管照教学参考书上课,他们往往把教材上规定的习作内容往黑板上一写,请几个优秀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说说要注意的几个要求,然后一声令下,全班开始埋头习作。更有甚者,让学生回家习作,要求家长检查辅导或参考教辅用书。难怪有人说他们把"教"习作异化成"叫"习作。另一种是毅然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教学是指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想象,运用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中年级习作教学认识模糊,加上重阅读积累、轻表达训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年级习作课堂往往变成由教师拟定习作题目或范围,提出习作训练的要求,而后对学生习作选材、段落结构、遣词造句等进行详细指导的模块组合。这种由教师向学生发出习作"指令"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对  相似文献   

9.
在"学·评·教"的习作教学模式中,指导、讲评、修改,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本文从习作要求的再"松绑"、习作方法的再"灵活"、习作点评的再"唤醒"三方面展开叙述,用几个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写作策略,指导学生的写作和二次修改,提高习作课堂的效率和效果,力求实现习作"授课""评价""修改"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学生作文内容,减轻学生作文的思想负担。  相似文献   

10.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习作评价注重终结性结论,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习作方法、习作习惯以及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中年级学生害怕写作文的情景,笔者通过降低习作要求,增强学生写作信心;随文练笔,激发写作兴趣;注重激励评价,让学生爱上习作;发表习作,体验成功喜悦等实践,使学生乐写、会写,从而变"习作"为"喜作"。  相似文献   

12.
王凤华 《生活教育》2014,(15):119-120
正一、学生"写趣体验"的缺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趣体验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中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及发展阶段,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当下不少习作教学中忽视"体验"、远离儿童生活,使原本来自鲜活体验的习作兴趣依然"沉睡"。进入中年级,习作在具体内容、字数等方面都有了更高要求,虽然设计者已尽其所能地贴近学生,想学生所想,但一件"衣服"怎能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呢。而日记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字数不限,就成了最好的写作练习,  相似文献   

13.
周小艳 《教育》2012,(24):38
"原生态"本指反映物质的初始状态。学生习作的"原生态"由此繁衍而来,它指向于孩子的习作需求,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不着力追求词藻的华丽、结构的严谨、情节的出人意料,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说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抒发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真正让孩子"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淡化"中心"重视习作受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过于强调习作的思想性,使  相似文献   

14.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2,(17):47-48
当前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因为比较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我们老师习惯了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分地拔高要求,追求一些不切学生实际的表达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习作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本色,因此,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教学就亟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儿童世界"中去,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达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呈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呈现学生生命灵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中高年级都有着以"家乡"为题材的习作要求,但学生的习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习作实践探索中,作为语文教师,努力挖掘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深化感受并搜集自己身边的乡土资源,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乐于书面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段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追求之一。强调"乐于写",关注的是学生在习作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动机等心理机制,关注的是习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7,(Z1)
乍一听到"技法"二字,似乎是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习作理念相悖的。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总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且在分段的具体要求中也淡化了习作"技法"的传授,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个性化的表达,自由表达。提到"技法"二  相似文献   

19.
"课标"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之一: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如何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一直困扰着老师。日前笔者在"心灵作文"课题活动现场,聆听了一节  相似文献   

20.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教学,以"观察"为主题,直接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读教材,立足起点,明确习作的方向;读写融合,唤醒观察的意识;趣字当先,培养观察的习惯,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