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噤若寒蝉”比喻不敢说话“噤若寒蝉”,意思是像深秋的蝉,一声不响,比喻不敢说话(禁:闭口不作声).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后世多作“噤若寒蝉”.例如清·赢宗季女《六月霜》:“而吾乡士大夫,顾噤若寒蝉,仆窃深以为耻.”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学衡派’在新文学工作者的反击下,也就噤若寒蝉,不久即告彻底垮台了.”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2.
消灭错别字     
报纸、广播和电视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往往引起读者、听众和观众哑然失笑。有一家电台把“垣”字读作“恒”,事情已过数年,至今有人还作为嘲讽的话题,足见影响之深。近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时,还常常看到或听到错别字。例如:“潸然泪下”,错成“潜然泪下”。“潸”与“潜”不仅音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执著追求”错成“执着追求”。“披云雾见青天”,本意是云雾消散,但有人错成“拨云雾见青天”,云雾如何拨呢?“噤若寒蝉”错成“禁若寒蝉”。“索性”错成“索兴”。“尽绵薄之力”错成“尽棉薄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报纸、电视、广播中错字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读者和听众、观众往往把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语言文字作为规范,报纸、电台、电视台一旦出错,真是误人子弟。出差错,有些是校对的疏漏,有些是记者、作者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编辑或播音员未尽到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4.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5.
一、方汉奇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写道:“《字林西报》停刊于一九五一年,先后出版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外文报纸。”这个结论错了。据我所知,1845年在香港创刊的《德臣西报》(China Mail),直到1974年8月18日才停刊,历时一百二十九年。它寿终正寝时名叫《中国邮报》,是1967年才开始改用的。如果说,改了名就不算的话,《德臣西报》这个报名也沿用了一百二十二年,远比《字林西报》长二十一个年头。何况《中国邮报》本来就是《德臣西报》的英文直译而己,算不上改名。二、《孖剌报》与《德臣西报》不是一回事。有些材料在介绍香港《中国邮报》时说:“……先叫《孖剌报》,后叫《德臣西报》……”把《德臣西报》与《孖剌报》混为一谈。其实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语句词汇的构成也很严谨,不能随意改动。最近我翻阅了一些报刊,不但发现了错字别字,而且一些常见的成语也错用或改动。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例一,1991年《半月谈》第11期46页有那么一句话:“他(来辉武)……爬(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将成语“餐风宿露”错成“餐风露宿”。作者大概忽视了这个成语的组成结构,它是由两个动宾小词组对称组成的联合词组。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作品《泉州“情侣堤”被冷落》也有“餐风露宿”的词句,点评者也未指出这一明显用语差错,令人遗憾。例二,“我们的刊物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批评帮助(《半月谈》1992年第1期第1页);“叶利钦两次访问取得的成果均未尽人意”(《人民日报》1992年7月11日六版)。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不尽人意”和“未尽人意”,这话不通。“尽如人意”是一成语,丢掉一个如字就不知所云了。上面两个错用的成语应分别改作“不尽如人意”和“未尽如人意”。例三,“证明他远非昨日黄花,仍有问鼎实  相似文献   

7.
成语“尽如人意”,在一些报刊和书籍中,常常被简化为“尽人意”。如《燕赵都市报》上的几个例子: 1999年12月12日11版《中国足球改革这六年》:“尽管目前有些俱乐部在经营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上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13版《半个多世纪前的发掘》:“他们的发掘颇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现在报刊上文字、语句错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地名错误,又占了其中相当分量。试举两例:今年1月11日北京的人民公安报第4版一篇《宿县大解救》的通讯中,就把“湖南”汉寿县错成“湖北”汉寿县,把湖南“郴州”错成“彬州”,把湖南“新化县”错成“新华县”、新化市”。1月17日广州粤港信息日报一则不长的  相似文献   

9.
辛秦 《新闻三昧》2005,(5):36-36
4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八版,在右角上登了题为《宽容的台阶》一稿。这篇不长的稿子却写错了两个成语。  相似文献   

10.
某省报在刊登《中国检察报》创刊的消息时,竟将《中国检察报》错成了《中国检查报》;一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法制刊物载文提到“检察院”时,亦将“检察院”错成了“检查院”……联想到诸如此类的事,不能不令人顿生感慨。  相似文献   

11.
几家报纸对鲁迅使用笔名的数量说法各异,莫衷一是,使人不知该相信谁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2日第4版,《鲁迅笔名浅谈》一文中说:“鲁迅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辽宁的《青年知识报》1999年11月3日第三版,在题为《鲁迅的笔名与爱憎》一文中说:“鲁迅的笔名共有130多个。”《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四版,在题为《鲁迅笔名知多少》一文中说:“鲁迅使用的笔名大约有158个。”上述三报三种说  相似文献   

12.
从2005年8月2日至今,《沈阳今报》解读版的“日”轮上,已有了200多个印记。解读的字典解释是:阅读解析。从石油到豆油,从机票到车票,从深度到温度,大到法规政令,小到衣食住行,都被我们解读。  相似文献   

13.
南京新街口的一块电子显示广告牌上写道:“××牌淋浴热水器让您随心所‘浴’。”将成语随心所欲的“欲”改为“浴”,作为幽默别致的广告,使人难忘,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5月25日现代人报四版)。人们不笑它有白字,只会赞其独具匠心。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虽有定型的特点,也不可理解为一成不变。如“揠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其中的“揠”,意即拔,此成语也作“拔苗助长”。这是公认的。 文章中使用成语,可收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之效。但决定用其一成语时,先要弄清其含义,是那几个字组  相似文献   

14.
一、方汉奇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写道:“《字林西报》停刊于一九五一年,先后出版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外文报纸。”这个结论错了。据我所知,1845年在香港创刊的《德臣西报》(China Mail),直到1974年8月18日才停刊,历时一百二十九年。它寿终正寝时名叫《中国邮报》,是1967年才开始改用的。如果说,改了名就不算的话,《德臣西报》这个报名  相似文献   

15.
早些年,报刊上英文缩略词顶多出现一个 OK。虽说这个用法是把英文中只有“尚令人满意”、“允许的,许可的”意思的单词,当做了 very good来用,百分之百是错的,但因数量很少,没有引起注意。近年来,记者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英文缩略词,如果不加辨别、随便引用,恐怕就会让读者难以明白,影响新闻的传递效果。如分析电信市场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英文缩略词:“IP 电话打动人心”、“CDMA 市场巨大”、“WAP 手机登陆国”、“中国加入 WTO 在即,ICP 市场弥漫硝烟”(2000年1月19日《市场指南报》)。再看看这样的标题和文字:《航空公司的 CS 战略》(2000年12月9日《市场指南报》),《家庭式 LTC 钟点服务为首选》(2000年2月24日《武汉晚报》),《步行街的 Logo 年代……步行街是一个城市的 Logo》(2001年12月14日《武汉晚报》),《发达国家的 GDP 增长部分的65%与 IC 有关》(2001年12月18日《武汉晚报》)。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打鱼莫凑人多处。”搞新闻报道,要独具慧眼,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国有句成语叫“独辟蹊径”,指的是自己开辟一条路,独创一种风格或新方法。我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新闻记者只有“独辟蹊径”,下功夫采写独家新闻,才能抓出受人欢迎的好作品。1986年7月27日,陕西日报刊载了我写的《世界珍禽朱鹮趣闻》。随后,中国新闻社也向港澳地区和海外报刊发稿;同年10月13日,欧洲《时代报》也刊载了这篇报道。这  相似文献   

17.
“明日黄花”是比较容易错用的成语。如1998年12月11日《洛阳日报》《寻找洛阳“废片”》一文和11月27日《良友周报》陈顺亭荐自《现代女报》许人伟的文章《鼾声》都出现了将“明日黄花”误作“昨日黄花”的情况。“明日黄花”语出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为重阳节一过,菊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多用于比喻过时的事物。究其容易错用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概念和特定事物的关系,造成了人们的错觉。  相似文献   

18.
近日处理稿件发现,“源远流长”在一些稿件中被错写成“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是个成语,成语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因为成语是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相似文献   

19.
从1981年元月《中国青年报》在全国率先创办《星期刊》以来,在我国报坛上,已悄然兴起一股“周末”热。据统计,省以上报纸办“周末”已达40余家。其中,党报办“周末”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试就省级党报办“周末”作一些浅析。现状与趋势目前在报坛上出现的“周末”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部门团体的综合报或专业报办“周末”。就中央部门团体而言,如《经济参考报》周末版,《经济日报》星期刊,《科技日报》星期刊,《中国青年报》星期刊,《法制日报》周末版,《人民日报》周末版,《中国商报》、《中国体育报》、《金融时报》、《中国教育报》周末或星期  相似文献   

20.
翻阅报纸,常常发现有人将成语“蝇营狗苟”写成“营营苟苟”或“蝇蝇苟苟”。 比如说吧:“它使一些人营营苟苟,使一些人盲目放纵。”(《中华老年报》1995.11.30第3版) “所谓文人,是那些充满流浪意识的人,是那些不愿把有限生命托付给蝇蝇苟苟、无穷纷争的人。”(《保定市报经济扩大版》1995.7.6第4版) 如此常用的成语,为什么竟被误写得一塌糊涂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谐音之故吧。循音写来,至于字形、字义以及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