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养新书藏略例》不见于蔡氏全集、选集、专论集和绍兴地方文献辑存,深表遗憾,并通过对略例内容的剖析,阐明其价值所在和对今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四部类分法进行著录的目录文献,郑樵《通志·校雠略》和《艺文略》在类例部次、题序小注和亡书收录等方面皆受其影响又有所创新,但对其互著体例认识不足,未能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  相似文献   

5.
高明 《图书馆杂志》2007,26(10):73-76
目前通行的两种<后汉纪>整理本,分别存在一些校点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的对勘和中古词汇的研究,略举19例,加以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才辈出,著述日富,随着学术的发展,不仅古笈的数量逐代增多,书笈内容范围也日益广泛。为了不至于大海捞针,能够及时准确发挥每种书笈的作用,分类编目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历史上的古笈分类,从《七略》到四部,几经沿革,源远流长。我国第一个古笈分类目录,是在二千年前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笈、总览群书而奏定《七略》。首称辑略,是其他六略的总序与总目,说明每略及其中各类的内容和意义。名为《七略》,实际上是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六大类。六大类以六艺略为首,诸子  相似文献   

7.
史学是我国古代四大学术门类之一,作为反映学术发展情况的史部目录体系,是随着史学本身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史学月录最早出现在刘向刘歆韹《七略》中。《七略》根据汉代学术发展的情况和图书文献的实际情况分群书为六大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下立三十八小类,史学作为一个小类而归于六艺略内。这反映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情况,中国史学源远流长。远古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历史初期的史影。甲骨文字的出现,才有了历史  相似文献   

8.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目录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目录学思想,尤其以郑樵为代表,编写了我国的第一部目录学理论专著——《通志.校雠略》。从书目类例和书目著录两个角度对郑樵的目录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勋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等奖励的一种证章,是军队勋赏制度的组成部分。解放军目前并未实行勋表制,但制服上有外观类似勋表的级别资历章,造成了学界和社会大众的一些误解。一是分不清级别资历章与勋表的区别,一些权威媒体和专家称"级别资历章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军队佩戴的勋表的组成部分",勋表"包括立功略章、级别略章、年度略章、服役略章"。不少论著和媒体照搬照用,以讹传讹。二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