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3-24
2003年4月24日、l1月26日,水利部分别批复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加上国务院2002年7月14日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三条黄河”中的“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全部得到批复,这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6-27
黄河网讯 2月2日,从黄委水文局传来消息,作为“三条黄河”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黄河下游河道断面测验体系建设已经完成,至此“原型黄河”的测验体系日渐完善。它将为日新月异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治黄科技信息》2004,(6):14-14
近年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治黄之路,构建“三条黄河”建设体系,大力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治黄科技工作在治河方略、应用技术、基础研究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三条黄河”之一的“模型黄河”工程是构成治黄现代化科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制定的“模型黄河”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出,“模型黄河”不同于一般概念的黄河模型,它是由多种类型的室内实体模型和野外原型试验场  相似文献   

5.
"黄河学"学科构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朋飞 《天中学刊》2010,25(4):114-119
“黄河学”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倡议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有新的发展,2009年跨入新的阶段。黄河学研究对象应为时空演进中的黄河及其流域和影响区;黄河学二级学科可分为黄河学理论、黄河自然科学学、黄河人文科学学、黄河社会科学学、黄河工程学和黄河综合学。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黄河学”研究和创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黄河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6.
《治黄科技信息》2006,(1):19-20
从水利部了解到,“十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治黄力度,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直属基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达117亿元人民币,使得该委员会实施的“三条黄河”建设、黑河治理等重点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治黄科技信息》2004,(5):11-11
旨在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三条黄河”建设吸引了世界目光,8月16日一17日,美国《新闻周刊》北京分社社长刘美远携其新闻助理来黄委考察“三条黄河”建设情况,并于17日上午就黄河治理开发的有关问题采访了黄委主任李国英。  相似文献   

8.
在经历了1998年特大水灾之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黄河防洪工程基本建设的投入,其投资额接近建国以来到1997年50余年黄河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黄河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工程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确保黄河防洪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黄河打破了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集“修、防、建、管”于一体的“自营式”的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的根本转变,基本上达到了防洪工程建设三项制度改革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系统在水文测报现代化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淤地坝建设及黄河调水调沙、下游地区的洪水预报与灾情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GPS定位技术和我国自主产权的“北斗卫星”系统,展望了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在黄河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黄委提出建设“数字黄河”,是探索和确定新的治黄理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全面推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编制防洪预案,并且将预案清晰地显示在计算机上,是走向数字黄河的重要一步,如何进一步完善预案,满足河南省局提出的“傻瓜型”预案要求,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阶段工作: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5,(1):17-17
1月10日,2004年黄河十大新闻评选揭晓。黄委提出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首次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并排出小浪底水库;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实现淤粗排细目标等十条新闻高票入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治黄工作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2001年7月25日,黄委会李国英主任正式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数字黄河”通俗地讲就是把黄河装进计算机,从而可方便地模拟、分析、研究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治黄科技信息》2005,(1):17-18
根据目前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现状、黄河河道形态演变以及“数字黄河”建设的新进展,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1月10日于郑州召开的2005年全河工作会上提出了黄河洪水管理的三种模式,即控制洪水、利用洪水、塑造洪水,实现由过去单一的控制洪水,向全面管理洪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一条璀璨的诗河。在大力倡导“保护母亲河”行动中,我们愿循着历史的脉络捡起这条诗河中的些许珠玑,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建设三条黄河事业的日益推进,新时期下治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黄河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科研和业务部门创造出了很多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加快了治黄的科技化进程。本文通过对大型施工机械在防汛抢险和施工中问题的系统的分析,试说明了大型机械设备在治黄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并对今后机械化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营是黄河的乳儿。她8053平方公里躯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条血脉,都足黄河的赐予;她180万儿女的每一点幸福、每一分快乐,都是黄河的馈赠。一方水土一方人。禀赋着母亲之河的宽厚与仁爱,东营市的决策者们也把他们的关爱送达到了城市的每一个家庭、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区域‘三动’、协同发展”,就是这条具有鲜明东营特色的发展思路,将这里的学前教育带向了城乡一元,比翼齐飞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黄河治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支持,作为“数字黄河”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采集体系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黄河实时监测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河势、工情、险情、水位监测的科技含量,适应治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黄河防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治黄科技信息》2003,(2):21-21
“模型黄河”测控自动化系统建设项目是“模型黄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第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政府采购的招投标工作,设备采购与安装工作已全面召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化,工程项目的建设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1998年“三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防洪工程的投资。为管好、用好防洪工程建设资金,确保防洪工程质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果断决策,在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和投标招标制,从根本上确保防洪建设工程质量。但由于黄河系统实行“三制”建设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1999年防洪工程施工中停工、停产、拖延工期和质量事故等时有发生。下面就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