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2.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体系,就是它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典籍,即孔子所编纂、删订的“六经”:《诗》《书》风》《乐》《易》《春秋》。《庄子·天运》指出:“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强调:“孔子以《诗》《书》《礼》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把“六经”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那么,孔子编订这些教材的指导思想究竟有哪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孔子本人没有给出…  相似文献   

4.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5.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6.
《诗》、《书》二籍是儒家的要典,也是孔子授徒的重要读本,正确理解“《诗》《书》执礼”的意义,对我们全面把握孔子的言教思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古代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生当春秋末期的孔子,曾以“博于《诗》、《书》”贵重于世,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前的作品通称古籍。我国古籍很多,据杨家骆统计,两汉及两汉以前已有1033部,计13029卷;到了清末,增至181755部,计2367146卷。流传到现在,估计有七、八万部(转述自《世界图书》1981年第三期)。了解古籍,先要了解古籍的分类。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汉书》里面的《艺文志》。清代金榜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  相似文献   

10.
苏北香火戏,现代傩戏的珍贵遗存何九鸿记述周俐整理《论语·乡党篇》说:“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傩的古老记载.汉代傩仪里有所谓“子”。《后汉书》卷十五《礼仪志》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  相似文献   

11.
《滨州师专学报》2013,(2):57-57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历来被称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是书为宋代“武经七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等都是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内容。在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诗歌教育。他曾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为不学《诗经》就茫然无知,什么也看不到,更无法前进。孔子如此教导儿子要重视《诗经》,并非是出于偏私,他也时常这样教导其弟子们:“小于何莫学夫诗!”更值得玩味的是,孔子还因为南容这个人经常诵读《诗经·大雅·抑之》中的句子,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孔子的时代,《诗…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兴教办学的老师兼校长,因此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奉为教育之神,古代的学生初进学堂,都要祭拜孔子。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留下的并不多,主要集中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而《论语》作为一部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有关孔子言行的专著,更是成为永久的经典,历代传诵。在《论语》一书中,有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格言,如“温故知新”、“过犹不及”、“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当然也有许  相似文献   

14.
山东素有民间办学、树人兴邦的优良传统。春秋末期和战国中期,是我国私学的初创阶段,主要表现为孔、墨两大显学的崛起,而孔、墨均系鲁人。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孟子所办私学盛况空前,“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墨子·公输》记载,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淮南子》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的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总之,儒家是私学初创阶段成就最大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见《读书杂志》卷三),王引之《经义述闻》中说:  相似文献   

18.
郭店简《穷达以时》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等传世丈献中关于孔子困于陈蔡的相关记载有类似之处,笔者将《荀子·宥坐》篇与其他相关文献对读,可见其篇中“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一句系衍文,篇尾一段可能存在错简,而诸文献中所涉及人物的记载也存有一定差的异,分析这些差异,我们或可以从中一窥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  相似文献   

19.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20.
<正>(PPT显示)《杂说四》,看其凡提唱千里马者,七便有七样。转变处风云倏忽,起伏无常。韵短势长,文之极有含蓄者。——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师:《杂说四》即《马说》。清代过珙评说本文“韵短势长”,意思是:文章短小,但气势雄长。(板书:何为“气势”?)(PPT显示)【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磅礴|人民大会堂~雄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