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14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独有偶,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过与李白相似的故事。据传,秭归人繁知一很喜欢白居易的诗。他听说白居易将乘船经过三峡,高兴地想:白居易过三峡,一定会游览神女祠,我得想法诱发他的诗情,就可以读到他的新…  相似文献   

2.
罗勤 《贵州教育》2012,(22):32-33,4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诗歌教育发达的国家,早在封建科举教育时代就形成了“诗赋取士”的传统,我国一大批文化名人也是通过学习诗歌接受启蒙教育的。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教,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读诗写诗,属对写对,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写了很多诗 ,却不是诗人 ;有的人即使不写一句诗 ,也象个诗人。诗是一种气质和情怀 ,一个人有了这种气质情怀 ,写不写诗就不重要了 ,他已从这种气质情怀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意蕴 ,诗在他的生命中 ,在他的呼吸中。不写诗 ,他已是个天然的诗人 ,他很可爱 ;若写诗 ,他除了自己感受诗还要把感受到的诗记录下来让别人分享 ,他就更可爱了。姚轩鸽就是这种可爱的诗人。我总认为 ,真正的文学家、诗人 ,是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人。比如屈原 ,做政治家他是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好政治家 ,他的政绩肯定出色 ,他已完成了任务 ,但他除了关注现世…  相似文献   

5.
一字师     
娄颖波 《现代语文》2004,(11):40-40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  相似文献   

6.
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不拘,同时代的诗人贺知章把他比作下凡的“谪仙”,故后人尊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气势雄浑、忧国忧民,叶燮有“诗圣推杜甫”之句,故后人把他称为“诗圣”。白居易的诗富有情味,雅俗共赏。他写诗刻苦,常常“狂醉又引诗魔发,  相似文献   

7.
诗仙: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诗魔: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地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成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诗鬼:多才而短命的诗人李贺的诗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变幻莫测。宋魏庆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故其有“诗鬼”之称。几位唐代诗人的别称@聂小欣…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留下的诗篇最多--3800多首;由于他的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影响也极大,可以说妇孺皆知.譬如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它是好诗啊!据说白居易十七八岁时带着他的诗本子到了长安,当时的名士顾况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哟!"于是他一翻到"野火烧不尽……",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改口说道:"有才如此,居亦不难!"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1,(Z2):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  相似文献   

10.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我们熟悉的诗句,出自于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笔下。【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他生活在唐朝中期,他出生的时候,两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去世都还不到十年。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习作诗,不久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他幼年时生活贫困,但立志苦学,以致“口舌成疮,手肘成胝(zhī,胳膊肘都磨出了老茧。)”。白居易29岁时,考中进士,开始步入政…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改诗     
《冷斋夜话》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您听得懂吗?”“听懂了,听懂了!您的诗写出了咱们老百姓的心里话。”老太太高兴得直点头。当然,有时候老太太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把那句诗里的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他写过一首题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深受当时名士、大诗人顾况的赏识。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创造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研究怎样做一个诗人。他想在复活节就成为一个诗人,而且要讨一个太太,靠写诗来生活。他知道,写诗不过是一种创造,而他却不会创造。他出生得太迟,在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以前,一切东西已经被人创造出来了,一切东西已经被做成了诗,写出来了。“几千年以前出生的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1,(13):114-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  相似文献   

15.
<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看出来了吗?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学过这首诗的同学都知道,“离离”是用来描写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离离原上草,一  相似文献   

16.
讲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诗人海涅办了个诗刊。有一回,他收到了一份诗稿。作者写道:“编辑先生:我这个人不大拘于小节。只写了诗,标点请您给我补上。”诗人海涅马上给他回信:“亲爱的先生:以后你要写诗的时候,只需寄些标点来即可,诗我们会写。”  相似文献   

17.
诗坛上竟有这样的怪事:因为一句诗而名扬千古,永垂不朽;而即使写诗数万首,文学史上却不承认他是“诗人”。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争名》和《携仙录》中,两次提出“不朽才消一句诗”,原以为是夸大其词的说法,未免片面偏颇;但翻阅一些诗话杂录后,居然证明此说符合事理。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爱雕章琢句,白居易批评他“奥博,多溺于  相似文献   

18.
创造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研究怎样做一个诗人。他想居复活节就成为一个诗人,而且要讨一个太太,靠写诗来生活。他知道,写诗不过是一种创造,而他却不会创造。他出生得太迟;在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以前,一切东西已经被人创造出来了,一切东西已经被做成了诗,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为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是古来传颂的名篇。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点了“古原草”这个题。接着,又从草说到它的荣枯:古原上的野草长得纷披繁盛,每年生长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有一位青年很喜欢写诗,但他总写不出好诗来。他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走在路上时,偶然遇到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这时,诗人正在一边走路,一边构思一首诗。青年赶上前去,同马雅可夫斯基搭话:“诗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得不到呢?”诗人幽默地回答:“是吗?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