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对六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的研究,多为考察流变过程或提出解读结构。相比之下,"链式占有"结构更能精当地解释其人物关系,由此所发掘出的文本内涵与"诸法无我"等佛理相契合。可见,该佛经故事虽经流衍,但其佛理蕴涵并没有因中土的改造而消解,反而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彰显,因而"佛经故事的‘彻底中国化’"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施畅 《现代语文》2010,(1):23-24
以往对六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的研究,多为考察流变过程或提出解读结构。相比之下,“链式占有”结构更能精当地解释其人物关系,由此所发掘出的文本内涵与“诸法无我”等佛理相契合。可见,该佛经故事虽经流衍,但其佛理蕴涵并没有因中土的改造而消解,反而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彰显,因而“佛经故事的‘彻底中国化’”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故事"是传统叙事文学的核心。施蛰存在小说里对"故事"十分用心经营。作为一个站在现代和传统的交汇点的作家,他把现代和传统都融入到了"故事"里。在《塔的灵应》《黄心大师》《夜叉》《魔道》这四篇故事性很强的小说里,他对古代神佛故事和志怪故事进行了重写,从古代文体资源里写出了现代,从神佛小说里写出了人性,从志怪小说里写出了人心,并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了前卫的姿态。施蛰存没有完全剥落传统的色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兼容"的海派作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4.
杨青 《文教资料》2014,(29):45-46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5.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和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书房的名号,“志”是记述,“异”指离奇的故事。近300年来,《聊斋志异》以它奇诡靡丽的采、曲折灵幻的情节和渊雅精深的意蕴,风靡天下,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志怪小说的中兴.而且代表了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吸收了唐传奇的现实主义手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把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把幽冥世界世俗化,通过狐魅鬼怪的故事来揭露和抨击社会现实,抒发了作内心的强烈愤懑。  相似文献   

7.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搜神记》中的"动物报恩"故事直接来源于佛经"动物报恩"故事,又接受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改造。它的产生受到佛教观念、本土朴素道德标准和传统财富、爵位观念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风俗通义》中的某些篇章已经具备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两汉时期小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之所以都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与两汉杂史别传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风俗通义》可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使《风俗通义》在文学史上、小说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1.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小说讲述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楚王所杀,其子赤在侠客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首次接触"志怪小说",文中大量荒诞的情节、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作者为何要将其写得如此之"怪"又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14.
将动物人性化是保存下来的早期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动物故事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最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有代表性的“蛇”故事文本的阅读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志怪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容,在报恩观念和幻化观念中寻求人性化故事的合理解释,获得对中国民俗信仰的深层理念和中国文学生命移植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将包含预言的志怪故事引入《三国志》中,是通过预言这一媒介将史书与小说沟通、结合,用文学故事之含义注释史书所述历史事件,阐发历史事件所含深义以及给人的启示,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小说的轮廓,启发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8,(1):68-71
关于"异物志"这一文体,在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内并不涉及它的文体特征;而在文学史的范围,研究者多关注其与志怪小说的关系。异物志中一些故事的记载,只是介绍物产命名的方式之一,和小说实无联系。如果从博物知识体系的传承来看,"异物志"创作的内在导引是一种知识学科和语言形态的发展,因此,可以从知识和语言同步共生的角度,来考察"异物志"文体的生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18.
走进文言志怪小说 师:话说清朝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出示课件)——“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世上有难言之事之人,不得已寄情托兴于鬼怪神妖。其故事读来令人感触万端!这是对“文言志怪小说”《搜神记》的评价(板书:文言志怪小说)。请大家谈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墓主记》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志怪作品,它继承了上古神话厚生爱民的思想内核以及叙事模式,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小说作品,也开启了后世志怪小说中"死而复生"情节模式的先河,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人型”阶段的蛇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再现,反映原始图腾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流传过程,揭示早期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