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万寿寺》是《青铜时代》中最长的一篇小说,也是最能体现王小波叙述艺术特点的一篇小说。作者利用碎片式的情节?多重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构建出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揭示出人类生存受压抑?受迫害又无力反抗的困境,表现了他对诗意世界的理想追求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应某教育机构之邀给四百多位语文老师上了一篇表现人性善恶的小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在第二课时,还有25分钟,便进行本课的"当堂训练"。我出了这样两道题目。第一道题目:你想做善人吗?想做善人的请举手。结果,全体同学无一例外地举了手。第二道题目:某一个晚上,你一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奶奶跌倒在你身边。你身边没有手机,你旁边也没有他人,也喊不到人。  相似文献   

3.
人性的善或恶是一直以来中西争论不休的,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此话题人们也一直没有得出一个结果来.与其说人性是善的或恶的,不如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复杂性.他身上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种子.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在小说<蝇王>中得到很好的反映.本文将从讽喻性的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来分析小说,对小说的主题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4.
读编往来     
心声尊敬的编辑工作者:你们好!现在把自己的一篇"愚论"拿出来现丑了。是好?是坏?不是说"勇在参与"吗?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  相似文献   

5.
孙犁建国初的小说,所关注的是历史变动中人的心灵和人的情感世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演变,是弱者所受到的损害。其若干篇表现和平时期农村生活的作品,将“革命应该怎样对待人”作为了关注的重点,表现了进入和平生活之后,人性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达了对和平时期生活的忧虑,显现出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孙犁小说在内涵和艺术风格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索取代了过去创作中常见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乐观的基调让位于审视人性时淡淡的困惑与惆怅,从而超越了他过去以“战争追忆”为特点的抗战小说,表现出了一些“新质”。  相似文献   

6.
按“本质”一词的原意应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体 ,即人都是处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的自然人。因为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概括了人的全部因素 ,它存在于社会始终 ,它在矛盾运动中顺次展开为需求与生产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个人与社会生产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运动实现为各社会形态 ,表现出集团和个人的特殊本质。人的本质包含许多层面 ,每一个层面都是一种人性。个体人的本质以其中一种人性为特征 ,但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以往关于人本质的学说大多是把人性夸大为人的本质 ,这是他们不能科学揭示人本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学领域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人是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在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使用一定水准的、发展起来的文化,去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不仅在整体上是社会的人,在个体上也是社会的人,社会不仅是意识中的"他者"、他物,也是个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是人的"社会的生命"。一个脱离社会关系的人,其作为人的本质是不完整的,实际上是在向生物状态靠拢。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16,(2):10-11
<正>总有那么多见义勇为的英雄,或是助人为乐的楷模,让我们由衷"点赞"。可是,也总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我们的社会缺乏正能量。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英雄义士太少了吗?难道一定要每一个人都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每一个人都舍己救人、每一个人都勇斗歹徒、每一个人都捐赠巨额善款的社会,就是一个更好的社会吗?不,英雄自古都是少数。正能量并不是只存在于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睛,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11.
老师布置孩子每天写一篇日记,这可把孩子愁坏了!他每天对着日记本发呆,嘴里不停地念叨:"写什么呢?我今天没做什么事呀,没认识什么人呀?"于是,我引导他:"你真的什么事也没做吗?从早晨到晚上,你没有吃饭吗?你听老师讲课了吗?你吃的饭是谁给你做的?早上下雨,是谁给你撑的伞呀?你上学时看到路边的小草结种子了吗?今天  相似文献   

12.
正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在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严歌苓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席话:"莫言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对于小说的专注是非常绝对的。当时一家杂志请他写一篇杂文,他说‘除了小说我什么也不会写’。后来杂志社找我,我就写了。"这段话中的"莫言是个纯粹的人",在我脑海中刻下的痕迹最深。我喜欢纯粹的人。在我从事的教育行业,这种纯粹的人所占比例很高,正因为这种纯粹和支撑着纯粹的执著,他们  相似文献   

13.
杨劲平 《考试周刊》2008,(52):118-119
在一次"创作与批评"座谈会上,沦陷区作家关永吉如此发问:一篇小说为什么必须集中、单线地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展,不允许散漫的结构呢?他说:"我们是生活在这么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许多有着关联的事件写在一起呢?那不是更能使一个故事‘立体’么?"他的发问从某个角度昭示了当时时代对新的小说艺术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人性的污秽》是由菲利普·罗斯编著,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他是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经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人性的污秽》是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进行撰写的。用存在主义来研究这篇小说,通过自由选择论与他人的观点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解,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一个是1866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一个是新千年最新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一个是社会心理小说的楷模,一个是被称作"人性之美"的佳作。至今,对《罪与罚》的分析,多数人是重视其心理描写的解析;对《手铐上的蓝花花》的解读,则主要是歌颂其反映的人性之美或自由意识的呼喊。而小说最终宣扬的是"幸福的解脱"还是"痛苦的禁锢"?这一问题关系多方面研究,对核心地把握两部小说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的主题,直到今天,人的本质问题仍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本文区分了中外不同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解,并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入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正确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对于批判"人的本质自私"的思想观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事件回放 [A]10月4日,山西省朔州市某校课堂上上演了一幕惊天血案:一名入学不久的高中生,怀揣着三把利刃连捅了与自己没有任何仇怨的值班老师四刀.被害者郝旭东老师,家境贫寒,正值青春年华,才华横溢,创作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剧本.行凶的学生在留下的"死亡笔记"中自称:"我就是一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要让人认识到教师是混蛋."  相似文献   

19.
长期来,人性问题是个理论禁区。粉碎“四人帮”,冲破理论禁区,人性问题又获得重新研究探讨的机会。在讨论中对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我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里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凡是一般地考察某事物的性质时,总是指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人性,顾名思义也是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他有许多属性,归结起来不外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本质的,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人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是有多种属性,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研究它。而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称之谓人的关键。生理学、解剖  相似文献   

20.
文声芳  袁晓东 《考试周刊》2008,(16):173-174
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里塑造的南希这一人物形象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主要角色,但却是小说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她不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表现出或者好或者坏的某一面,而是在某些时刻表现出来的好的一面,某些时刻又表现出坏的一面.正因为这样,这个人物才更贴近于生活,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复杂才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将重点从她的人生所面临的重要选择来探讨她的选择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