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子豪 《东南传播》2018,(5):117-120
在传媒技术的驱动下,新媒体、碎片化、大数据三个方面的变革造就了广告转型的核心力量.在新媒体时代,新平台开发成为策划、创意的一部分,广告的功能正在重构;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细分化、互动化等传播特点,致使"碎片化"趋势越来越强,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受众的广告接受习惯,"互动"已是广告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充满变化的市场中,碎片化的目标受众也存在潜在的"聚合"可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广告营销"给广告主带来了曙光,为广告达到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读图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所以图像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传播中,微信公众平台正是利用受众的心理,巧妙运用图像来推送信息,吸引受众注意。  相似文献   

3.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4.
陈芳 《东南传播》2011,(8):109-111
关于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以《老男孩》为例,它的一夜之间走红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新媒体电影的创意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原始积累,它弥补了传统电影在时间、空间和互动上面的不足,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放映终端和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影片进行讨论和分享,这都是新媒体电影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胡晓 《视听》2016,(7):58-5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对18-22岁青年受众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青年受众的电影网络宣传信息接触频次和观影频次都较高,超过99%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有1次接触电影网络宣传信息;(2)青年受众对网络中的大众影评信息的认可度较低,对影评的真实性也大多持怀疑态度;(3)熟人影评对青年受众的观影行为影响较大;(4)宣传片是青年受众最乐于接受的电影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主流媒体渠道部分丢失,受众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在政治传播领域,受众视听的兴趣锐减,主流媒体的政治传播思维与方式不得不因应新媒体的发展而作出重大变革。改变政治传播思维,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易接受性,通过对最新科技的运作,创建体验式的互动环境,是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政治传播类作品的主要特色。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呆板、说教和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更加注重新媒体传播手段,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加注重公众体验和互动的方式展开,实现技术、故事形式、创新思维的完美融合,开创了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纵观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发展在当代的社会文化和传播语境中早已成为大势所趋,而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也为整个社会信息文化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播速度更快、阅读更便捷、资讯更前沿更及时、受众更广泛、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优势也使得新媒体不断普及,并被广泛接受.但此外,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需求增加、资讯膨胀和传播分异,也使...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调查报道如何贴近新一代受众?数据收集与梳理、取证方式、呈现方式、互动方式有哪些新变化?本文作者讲述了《温州都市报》在相关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当下,我国主旋律电影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文章以主旋律电影回归过程中不同宣传路径下产生的受众圈层为主线,探讨分众模式对于主旋律电影传播的影响.以主动、被动、影响及批判为主要动因的四个彼此割裂的受众圈层结构,在电影、环境、舆论等因素影响下,既呈现出彼此对立与割裂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互动与联合.不同的受众圈层通过冲突传播、引爆传播、交互传播、批判传播的方式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明晰主旋律电影受众的内部结构特征,也是从接受的角度考察当代人的文化心理、社会基础与价值观传播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10.
弹幕文化的兴起,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工合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受众身份的构建方式发生变化,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话语的空间,从传播者到受众,实现了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11.
王振宇 《编辑之友》2016,(10):99-102
当下我国新媒体传播中,数据新闻的实践已经展开.受众正在逐渐接受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就数据新闻的各种要素而言,形象化问题是最直接与受众阅读体验相关的.形象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受众注意力的选择.文章试图从价值、可视化和故事化三个方面分析形象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与受众间的关系受意识形态、资本市场、媒介技术的影响而发生诸多显著变化.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借助新的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从主体性和群体性两方面继续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受众群体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呈现差异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主旋律电影的建构过程.传受双方试图在试探、协商、妥协的互动关系中建立新的共生模式,寻求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搭建互动平台深掘广播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出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的角色,参与意识开始萌生。受众与媒体互相之间“有来有往”的“互动”趋势日益明显。广播节目制作中直播技术的运用,可使电台与受众做到及时互动,使节目更加具有个性化。一、“互动”是广播  相似文献   

14.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了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建构着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格局,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新媒体为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平台,主流媒体公益广告传播与新媒体融合,能够让受众在互动中接受公益广告的人文观念,能够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带来优秀创意的不断突破。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更强。这一双向互动在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个性化定制新体验的同时,受众对媒体的诉求也愈加清晰,双方相互负面的反馈会形成特定的情景从而放大"平庸的邪恶",成为社会舆论暴力隐患。平庸的邪恶与跟个人特质并无特别大的关系,例如,受众的舆论暴力行为和新闻媒体无道德下限的新闻报道都是媒体与受众在双向互动过程中,特定情境下形成的平庸的邪恶。本文探究新媒体的互动性增强后,媒体和受众之间是如何重构各自的社会角色,以及外在因素如何影响,最后造就平庸的邪恶。对于平庸的邪恶,我们应该如何从本质上减少其形成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施飞 《采.写.编》2023,(12):105-107
本文深入探讨在数字化转型中,新媒体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提升路径。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集中讨论三大主要挑战:技术适应性、信息验证以及受众分化与个性化内容需求。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其中包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新闻采编、结合多种媒体形式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深度、建立与受众的互动与信任等。此外,笔者还探讨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闻记者如何通过持续教育和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职业发展路径来提升自身能力。  相似文献   

18.
韩玉婷 《传媒》2016,(19):46-48
当前数字新媒体呈现网络化、移动化、人性化的传播趋势,如何在其设计中融入情感元素,加强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传播,如何丰富受众情感体验,提升受众的认同感,成为数字新媒体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猫眼电影APP是美团公司的下属品牌,定位影视文化传播,为受众观影购票、搜索与浏览影视资讯、分享观点、互动评论提供了便利.目前,该APP覆盖全国300余座城市的2600多家星级影院,其情感化设计为同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20.
姜波 《东南传播》2016,(7):31-33
电影作为较易被跨文化受众接受的文化产品之一,在中国对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效果一直不理想。文章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出发,提出转变传统对外传播观念、开创中国电影教育新路径、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新媒体优势、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以提高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