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余秀华忽然被炒起来了。印象中,诗人被炒起来,要么是自杀了,要么就是诗人本身有什么异样的特质。余秀华就是个湖北乡间患有脑瘫的女子。我在去年8月认真读过她的一些诗,有些非常出色。后来因为感动还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内心觉得,一个女子,残疾女子,而且生活在内陆乡间,坚守诗歌这类文体这么多年,本身就是非常动人的。那时候,我反而不想刻意解读她的诗歌本身了。因为,一个人的经历与坚守,带给我的感受,一种普通人身上的人格魅力,比诗歌要重要的多。但这个月头上,她忽然火起来了,并且当选了湖北钟祥市作协新一届副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快餐文化的角度,试对近期移动互联网上出现的"余秀华热"现象进行解读。通过对关于余秀华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在事件起始阶段,媒体通过标题党和标签的运用达到短时间内积聚人气掀起关注热潮的效果,继之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她的身体残疾和私生活。但这种对无内容、无深度的现象的追逐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是严肃的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也难逃被"快餐化"的命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互联网与快餐文化关系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出版是社会文明的表征。本文以当代诗歌出版热潮为研究对象,以出版主体角色—出版者、读者和作者—为逻辑框架,通过梳理作为标志性事件的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热潮、90年代初的汪国真现象及2015年的"余秀华热"在出版实践、读者需求和诗人形象方面的差异,开拓主体角色背后的社会文化空间,最终将研究结论落脚于出版建构力量、社会心理与媒介环境的互动与变迁。既不同于一般的线性出版史研究,也有别于产业视角的畅销书史研究,旨在为出版行业的文化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观察视野。  相似文献   

4.
陈守湖 《出版广角》2016,(12):56-58
余秀华诗歌走红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经典传播案例,余秀华两本诗集的出版并热卖,亦是图书出版策划传媒化的一次成功操作.新媒体意识、互联网思维、社群化整合是其图书出版传媒化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那时候他在三楼,她在七楼。他们并不在一个部门,鲜有接触的机会。但偶尔还是能见面的,楼梯上,开水房里,会议室里。他每看到她一次,他的担心就多了一层,他莫名其妙地认为,她应该和他在一起,做他的老婆,唯有这样,她才不会受苦。她和他之外的任何人在一起,于她而言都是个悲剧,当然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有不少诗作描写了"胡姬"形象。她们多数是唐代来自西域的粟特女性,她们往往是在唐初中期粟特人大量入华时进入中原地区的,当然也有一些是经丝绸之路上进行奴隶买卖的商胡贩卖来到唐朝的。  相似文献   

7.
吴玲瑶当是美籍华人作家群里的一个"另类"。她相夫教子,在儿女上大学前,一直做着专职主妇这一毫无前途的"职业"。她零敲碎打,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碎料,几十年孜孜不倦,身边琐事、久远的故土记忆、中美文化撞击产生的一些小火花、生命中的小欢愉小烦恼都是她写作的素材。她的作品多是数百至千余字的豆腐块,遍地开花在各种报纸的副刊专栏,集腋成裘,竟出版了49部著作。吴玲瑶的作品经久不衰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欢迎,新书常常高踞华文  相似文献   

8.
薛涛作为中国古代才女中的一位代表,她是唐朝女诗人中的领军人物。薛涛她把自己的视角延伸到了自己生活的现实,表现了独特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这些诗歌中,薛涛往往表现出男性化的那种阳刚之气,不仅在风格上,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肖东升 《传媒》2000,(9):42-43
我是<农村青年>杂志的长期读者.在琳琅满目的报刊之林中,她是个不事张扬也绝非显赫的角色.她的魅力在于有执著坚定的追求,有朴实无华的风格,她以自己的个性折射时代,以特有的角度反映社会.我翻看今年上半年<农村青年>杂志后,有这样一些印象,即<农村青年>抓住了"农"、"青"、"新"、"深"四个字.  相似文献   

10.
辰目 《传媒》2012,(10):1
正夜深了,在灯下读本刊这期的"特别策划",很为大连《新商报》总编辑马力同志和她的团队创造性地完成"指令性报道"的作为所感动,也很认同马力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她关于"媒体要传播正能量"的理念,一下子抓住了笔者的眼球,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媒体要传播正能量",这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与工具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这个职责和使命一点也不因为媒体要走入市场而被"缩水"(这一点是在媒体登记注册时就确定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诗歌教学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改进诗歌教学方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肖璇说,她现在最喜欢鲁迅的两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肖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被一张遮住的海报改变。2010年7月,肖璇已完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业,正为即将的去向烦恼。她不是没有工作意向,新加坡教育部、上海一家外国电影公司,还有湖北老家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都在她的备选列表上,但她却无法下定决心,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总是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  相似文献   

13.
"文革"十年期间,百花凋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也自然全面停顿了,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除奉命出版过一些"大字本"外,也曾出版了带有强烈时代印迹的<金光大道>等图书.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在当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接触了不少记者。见过一些出入讲排场,业务水平低的"假"记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一线、体谅基层、敢于吃苦、佳作频出的记者,我把他们叫真正的记者。在他们身上有不少东西,值得我学习。今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到肥城市采访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武文梅,我陪同采访了一天,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就回家了。后来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武文梅的孩子,同武文梅聊到十点多,然后走三四里路回到宾馆。这种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她据此写  相似文献   

15.
一家都市报推出一组城市建设成就报道,气势恢弘,图文并茂."有一座城市,她视绿色为信仰,打造人居诗意的家园;她将古典与现代交融,飘逸出海洋气质的独特风格……"被这段优美的导读牵引着,我耐着性子把15个整版看完.如此庞杂、如此大信息量的报道,记者是怎样采访、怎样写出来的?他们说:"这类报道,哪需要采访?哪有时间采访?每个人的电脑里都储存一些材料,网上可搜集一些材料,再到有关部门要一些材料,包装一下,编排一番,就成了."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从发表的时间看,只有近20年,数量也不多,但其质量却是“新月诗派”的上乘之作。她的诗歌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感情也是丰富复杂的。纵观她的诗歌创作,复杂丰富的情感弥漫在诗行里,清丽的意象串起忧愁的情绪,哀怨的叹息流露心灵的孤寂,智性的思考折射苍凉的体悟,形成她诗歌独特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7.
正理清概念杨璐璐:"泛档案"化是指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滋生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盲目地、"与时俱进"地推出了许多档案的新概念,而这些概念已经脱离了档案原有的本质与运动规律。孙大东:徐欣云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档案"泛化"现象做过专门研究。她将档案"泛化"现象界定为:"在档案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翻译家,她始终以淡泊的态度做翻译,并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一仆二主"的翻译思想等,对当今翻译学家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女性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产生了当下的"她"经济,为了吸引女性群体当今影视行业的生产中也在形象表达、影像叙事、主题表现等方面做出改进。本文选取郑晓龙电视剧为研究本体,结合"她"时代的时代背景,纵向对比分析,"她"形象在"她"时代的转变。力图探究郑晓龙思想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在"她"时代的深入背景下郑晓龙导演是如何做出转变的。  相似文献   

20.
张惺 《编辑之友》2002,(1):25-26
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由此,21世纪也被人们称为"她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