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何谓手机报? 手机报就是把报纸上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通过手机阅读当天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手机报是一项资讯类业务,特指中国移动联手媒体,通过手机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类新闻等资讯信息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微视频传播活动日益兴盛。目前,国内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第三方社交平台和用户等多方交互合作运营模式,微视频应用商基于平台优势采取的差异化竞争运营模式。社交媒体微视频传播具备如下优势:参与式社交传播触动受众的兴奋点,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高度契合,消费者即生产者,"口碑+内容"的组合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
刘明 《传媒》2016,(10)
威廉·斯蒂芬森认为,大众传播中存在一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游戏性传播活动,受众使用媒介不是把它当作工具而是在于消遣。自媒体时代数码影像尤其是微视频的娱乐化表达呈现出个性化、“草根化”、社群化、视觉化等特征,人们参与这种传播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是在消费娱乐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愉悦。自媒体环境下,社会化的社交阅读为娱乐数码影像的表达提供了土壤,用户在本能的驱使下通过分享快乐获得满足与自我呈现,让快乐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形成链式传播。传播快乐获得自足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警惕自媒体数码影像的泛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禹卫华 《中国出版》2023,(24):25-33
传播理论学科技术基础从“老三论”发展到“复杂系统理论”阶段。经典传播理论框架内有四个要素更新,即用户、在线社交网络、平台、算法。在边界延展上,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别可以分为人类参与和机器参与两层。基于传播要素更新与理论边界延展,从学科理论交叉切入,探讨社交媒体传播模式包含的要素、结构与交互,提出社交媒体传播的总模式,包括“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式”“平台算法传播模式”两个基本模式框架,并体现出双控制、双闭环、混合共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启动"融媒2015"项目,并研发手机新闻客户端——大小新闻。该手机新闻客户端定位为"全媒体资讯服务平台",从新闻、服务、社交三个方面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便捷的综合文化服务。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将新一轮的媒体融合定位于"以全媒体采编系统为平台,手机客户端为核心,打造用户集聚平台,构建媒体融合生态圈"。探索有效破解新闻阅读免费与可持续困境的途径,实现由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服务、电商、社交协同发展的综合文化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需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微信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图书推荐是用户评价度最高的微信阅读推广类型,阅读服务是用户需求度最高的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类型;用户的性别、学科背景和年级对需求存在显著影响。文章建议:建设以微信、微博为主的阅读推广平台,加强社交媒体阅读服务,积极开展推广活动,提供差异化的阅读推广服务,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社交媒体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0、90后女性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数字阅读的主要用户,下班和睡前是社交媒体数字阅读活动的高峰时段,数字阅读用户的付费意愿与内容质量和稀缺性成正比,“社交关系”是驱动用户数字阅读行为的关键动力。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数字阅读推广应当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情感交流;依托智能技术,拓展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9.
从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出发,探讨其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中对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可为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效益提供参考建议。文章以TAM及其扩展模型、信任理论、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意见领袖的特征,构建意见领袖对数字阅读推广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及相关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服务中,推广媒介功能不会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影响,推广内容质量、推广人特征分别对感知有用性、信任产生直接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意愿,信任直接或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参与意愿;在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中,推广内容质量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推广人特征中的社会特征相较于关系强度对用户信任产生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移动客户端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ZAKER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化阅读平台,凭借其"个性定制"+"社交化阅读"创新模式迅速吸引了大众眼球。它打破了传统电子阅读循规蹈矩的刻板印象,突破了单纯阅读的思维模式,使得阅读和获取资讯变得更个性、更有趣、更社交化。ZAKER7.0版本的发布,以"资讯"、"视频"、"所在地方资讯"、"社区"、"我的"五大功能齐驱,坚持"个性化"+"社会化"的阅读模式,以"区域融媒体"为战略根基,打造优质内容,关注技术前沿,以技术带动生产。ZAKER7.0的坚持和改变,让我们见证着移动阅读平台的成长与另一种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贴吧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它和一般的大众媒体不同的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大发言权、选择权,能够集成社群进行事件的讨论,从而形成小型的舆论场。基于社交媒体的用户阅读动力,可分为群体动力、需求动力、兴趣动力三部分。社交媒体用户阅读动力的新变化1.需求动力的变化需求动力是促进用户进行新闻阅读的内在机制,人的需求动力可以分为人的自尊需求、归属需求、表达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才能推动人们产生阅读动机。  相似文献   

12.
手机报是以手机为终端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将新闻信息发送到手机上供手机用户阅读的一种媒体形式。手机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看成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一种新媒体,又称第五媒体。手机报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以手机为终端进行信息传递,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阅新闻信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信息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阅读已经从报纸用户扩大到手机用户。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报纸、手机等媒体,人们在业余时间对业余内容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浅易阅读行为。报纸碎片化阅读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形成的,具有阅读的业余性、媒体的商业性和信息的保密性等特点。数字化时代以来,碎片化阅读扩大到手机用户,其业余性特点已经转化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无限性;其商业性特点加深,把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一种数字劳动;其保密性特点也受到挑战。图文并茂的影像资讯、现代社交媒体和各种游戏软件赋予手机更加强大的社交功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手机碎片化阅读最显著特点是娱乐性对人的注意力的强大吸引和时间不经意间的无意义地流失。手机碎片化阅读不仅给现代社交媒体和游戏软件开发商带来利润,而且把人的注意力异化为数据商品,给人的生存带来身心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官方应用,带动了移动传播、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传播迎来了大爆发的时代。对基层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将“大屏”的电视节目与“小屏”的短视频传播相融合,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属性、避免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降低的重要手段。公众的阅读倾向是新闻传播的风向标,移动媒体的发展已经将电视观众转化为网络用户,探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方向,探索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社交媒体下阅读特点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基于微博和微信这两种主流社交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的现状,并针对微博阅读推广、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阅读推广行为进行研究,以技术接受度模型、沉浸理论和信息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阅读推广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261份有效问卷,并使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证明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进行阅读推广时产生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用户进行阅读推广时的沉浸体验,但是不能产生显著的持续意愿.社交媒体信息系统使用习惯和信息质量正向影响读者的阅读的持续意愿,文章以此为基础提出提升用户阅读推广行为持续意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手机报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机报,近年来被业内看成是继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之后的一种新媒体,俗称“第五媒体”,它是由电信、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多家产业共同合作打造的一种电子媒体。简单讲,手机报就是把报纸搬上彩信手机,是将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用户通过手机阅读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  相似文献   

18.
黄薇 《新闻爱好者》2011,(12):60-61
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19.
康凌 《新闻爱好者》2011,(24):60-61
手机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领域,减少了媒介传播的障碍,快速地吸引受众的参与。手机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极大地迎合了受众快速阅读的心理,同时具备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手机媒体的移动阅读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追捧,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更适用于零碎时间的浅阅读,因其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移动性、私密性的特性受到高度认可。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及其传播特点,根据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体现了手机移动模式的优势及其面对的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公众对疫情资讯高度关注,主流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迎来了高光时刻:电视收视增长近70%,大众收看电视意愿大幅提升;近八成用户表示会主动关注传统媒体在网络端发布的信息;15~34岁年轻观众的电视收视率增幅高达118.7%。作为地域性传播机构,省级卫视必须冷静思考流量背后真实传递的信息,通过搭建节目生产架构,实现新媒体产品生产和传播链条,通过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服务,打造媒体融合的"大圈子",占领新的舆论场。将从疫情期间获取的高流量转化成新的用户基础,从而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突围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