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知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宗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浅探。  相似文献   

2.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强调了阅读在教学过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钩其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既便于记忆贮存 ,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也有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一、建立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一 )引导学生分析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  相似文献   

4.
历史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掌握“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也说:“在把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中学历史阅读是指学生通过看历史文章、书籍等各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测试的基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2000年版)“教学目的”中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科考试说明》(zooo年版)十条“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六条要求考生能“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比较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思维能力之一。对学生的比较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  相似文献   

8.
王安源 《湖南教育》2005,(21):39-39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某些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与分析”。对历史评论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评论式问答题是考查历史评论能力的最佳题型。为答好评论式问答题,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总结出了一套解题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季连忠 《文教资料》2005,(26):65-66
中学《历史与社会》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获取一定的社会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历史与社会》知识有关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让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让学生具备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考试的范围及试题特征。2002年初中毕业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概括和评述的能力。历史试题遵循了青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02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范围的通知》和《历史教学大纲》,试题内容涉及《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四册,《世界历史》第一册、第二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突出了能力的考查。试题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2.
面对高考试题的综合化趋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以历史知识为切入点,加强与地理、政治等学科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它不是这些学科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学科知识和能力基础之上的多种能力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通过创设新情境,使考生将静态知识转换为动态知识或把单科知识转化为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提高综合分析、归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据《隋书》记载,有一海岛,“当建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刺兜。……国有四五帅,统领诸洞。无赋敛……”阅读以上…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对历史实的掌握,造成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简单化、方法呆板化。新一轮《基础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历史课程标准》不仅注重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在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以及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等。  相似文献   

14.
刘邹 《中学文科》2006,(1):25-2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言“史才”、“史学”、“史识”。缺了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有缺陷的。能力源于知识。试问,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空都茫然无知,你能说他有历史思维能力吗!当然,知识又有待于转化为能力,单纯地提“知识就是力量”,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以及其组成的五大具体方面,"史料实证"作为其中一方面,是其他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部分也强调对史料的学习,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从文字史料的作用和运用以及运用误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7.
<正>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一般都认为:史料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增加教材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史料教学在新授课中已经被关注,而史料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尤其重要。其理由有二: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  相似文献   

18.
杨兴仁 《甘肃教育》2010,(16):29-3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古人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广泛阅读教育理论、历史专业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又要体现学习主题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具体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做出了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到具体每个专题、每课的学习,如何实现这些课程目标,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急需形成可操作性策略的问题,也是关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