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古到今,衡量武术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技击”。“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武术的灵魂,不论历史怎样变迁,“技击”始终是武术发展的前提。今天,作为“攻防技击”的代表,“散打”实现了武术的市场化,套路更加竞技化,但是,武术的“技击”特征却在遗失。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本质特征下的现代武术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承、发展传统武术,必须重视研究历史。因为历史是今天更好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研究传统武术的源流,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好地发展现代武术。因此,在研究时不能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分离开来,认为武术越古远越正宗,是现代文明使武术不“武”而走了样。如果是这样,就会把传统武术囿于一个封闭的狭窄圈子里,因得不到发展而不能融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之中。以现代人们评价武术的技击性为例,可以肯定地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技击过程是朴实无华的,历史上中国许多武术家曾凭借中华武术的技击威力,扬我国威,使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3.
运用艺术理论与方法,认为武术套路运动是一种表现性的技击而非真实的技击,提出了写意武术概念,并把它划分为哲理化武术、戏剧化武术、记述性武术等,以及通过对写意武术的文化渊源的分析研究,指出发展武术不应被“体操化、艺术化”等观念所束缚,在不失项目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武术概念和功能的模糊解释,导致了对现代武术的模糊认识。 目前,由于武术概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已使国人对武术产生了疑惑。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疑惑正逐渐向世界蔓延。其实“现代武术套路”包括传统武术,早己三丢失了实用性技击,它只是在形象地表达着技击的攻防神韵。首先,就如我们推崇的太极拳也早在百余年前的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时代,已开始对太极拳的创编由技击转化为医疗保健、体育游戏和竞赛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绪言 多姿多彩的套路无疑是中国武术最为基本的场景建筑。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武术技术体系和价值主旨,使套路有着不同的表达形态和文化功能。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从蜿蜒的历史深处走来的武术开始谱写起自己的时代乐章,形成了包括训练体制、竞赛法规和技术体系等诸多内容的竞技武术。其中,套路运动是竞技武术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以致有人称云其“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有三性——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其中最基本的为技击性。“技击性”乃武术之灵魂所在,电是武术得以长久赖以发展的支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受现代散打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技击性逐渐削弱.武术越来越走上科学化、大众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也各自走着自己不同的路。  相似文献   

7.
赵洋 《精武》2010,(6):77-78
武术不是泛指的打斗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需要的产物,是古代个体技击术(《中国传统武术史》于志均著)。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定义五花八门。笔者最赞同于老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这里强调“技击”,不光因为技击是本质,更重要的是当今这个技击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它被人们怀疑,怀疑是否有技击之用;  相似文献   

8.
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具体表现为技击属性的淡化与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对技击属性的制约,使得武术从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嬗变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武术的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属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武术发展的内核。只有在突出武术技击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而要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与彰显武术的多元属性,保留整体性的武术的特色,则须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场学视域解析中国武术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时空语境中的出场形态。研究认为,在不同历史时空语境中,武术都是基于时代背景,根据当时代实践需要,选择出场形态,彰显时代功能。中国武术古代主要出场形态是技击;中国武术近代出场形态是以技击为主,同时开始出现了武术强体健身的出场形态;中国武术现代出场形态主要彰显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形态。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现代发展必将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语境中,通过与多元文化主体的对话、协商和精神交往实践,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竞技武术为核心的武术新轴心文明,引领中国武术发展走向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武术的价值问题上,理论界多有争论;认为武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技击性,如果追求失去技击性的"花拳绣腿",武术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但笔者认为,武术除了技击价值之外,更有它的美学价值,而且这种美学价值随着武术的产生就产生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尤其是现代社会,武术的美学价值要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技击是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义,而它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武术技击的发展与转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转变同步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所呈现的技击形式不尽相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技击发展的碎片进行归整,借用中国古典戏曲中素面脸、阴阳脸、心灵化脸等三张脸谱的独特形式加以呈现,梳理了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把握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方向,为现代武术技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局,针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见解。得出:“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已成武术教学改革的共识,但存在“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出现了“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的教学定位之争。认为:(1)“打练并进”符合未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打练结合”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2)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3)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相似文献   

13.
一、尚武崇德 练武者,以德为先,以谦为本. 阐释: 武者,力也.术者,法也.运用力量的方法就称之武术.它有健身与技击两大功用.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乃以技击为主,作为战斗的主要工具.在枪炮等现代化武器发明之后,技击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就变成了以健身为主,技击只作防身抗暴之用,这就是现代武术的真义.练武者必须懂得武术之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搏击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先人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演变出来用于防身自卫的格斗技能。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这种技能逐步形成了各种武术流派,人们可以在格斗中,使用拳法、掌法、腿法、摔法、拿法(反关节技法)及肩、轴、膝、腕、胯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攻击对手。习武者,通过训练把其掌握的各种武术流派的攻防动作用于实战技击。这种技击也称“散手”或“散打”。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这种用于徒手格斗和白刃战的格斗技能虽然失去了他往日的光环,但它依然在社会广泛流传。在各国军队和警察的训练中,它更是作为一种实战技能来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术讲求“打”,是因为技击是武术的基本特征,同时,武术不追求“打”,因为文化的特性和民族的属性决定了“打”是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打”是武术产生时环境与世人赋予的功能,“不打”是武术在其发展中渗入优秀独特文化沉淀后的提炼。武术追求的真谛是对“器”与“技”的更高追求,是人心对武术意境的理解,是对神韵的感悟,是对心灵自身的调节。简言之,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基础之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6.
董逢伟 《精武》2014,(36):213-214
武术是中国古代的技击术,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同步发展。军事上的技击价值是它存在的依据,军事的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以简单实用的技击技术来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即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又限制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其兴盛成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火器的使用与进步促使武术脱离军事技能,民间武术活动得到加强,武术门派逐渐增多,理论著作大量涌现,明清武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但为弥补武术技击对抗方面欠缺而发展起来的散手运动,却始终无法反映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本通过对武术本质特征的剖析,从中探索散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武术电视传播:文化为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讲用 《体育科研》2009,30(4):55-58
中华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讲求武德伦理、自修兼济、艺术审美,蕴含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救世思想,强调身心一元;目前中国电视对武术以固定化栏目传播的主要是技击武术。对武术技击的放大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戕害了武术文化,导致了受众对武术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不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武术电视传播需以“文化传播”为魂,采用“文化、技击、艺术”等多元传播形态,运用多种节目形式展现武术的“原貌”与“全貌”。  相似文献   

19.
阮纪正 《武当》2008,(12):32-34
3、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华武术特别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1)中国技击与外国技击 中国技击不同于外国技击,历史上看,两者技术体系和操作特征均不同于古罗马的“角斗”,倒跟我们先秦的“斗剑”性质颇为一致,但尚未完全转换为现代“竞技运动”;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看中国竞技武术的奥林匹克之旅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运用虑较法、个案研究法等,从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分析中,提出了中国竞技武术在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应该予以重视的一系列策略:(1)武术进入奥运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而应该是对武术全方位的更新;为此,一方面应发掘武术“和谐、和平、完美”的文化内核,另一方面要保持武术现代化“离异“和“回归”的合理张力。(2)把握武术本质特征,用“奥卡姆剃刀”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削枝强干”式文化手术,并根据技术简化和规范的要求,寻求武术技击现代发展的新突破。(3)在武术全球化中应积极扬弃武术现代化中出现的异化——标准化和形式化,克服对武术竞技“裁判导向”认知方式的片面性,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观众导向”的武术发展新思路。(4)培养与武术全球发展相应的国际气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发展的武术全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