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讲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胸襟狭窄的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答应在三天之内筹集十万支箭。头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周瑜不知何故。第三天四更时分,突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军中缺箭,命令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二三天就可以做好,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命令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相似文献   

3.
《草船借箭》一文,结构严谨,构思巧妙,语言精要,文章各个环节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近细读此文,又有新的收获。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历来教学上以他知人、知事、知天象和计算精细上来分析、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理解,是不够的,不全面的。因为作者在文中还着意从反面即周瑜、鲁肃不知诸葛亮来反衬、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如第一段周瑜提出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这表明诸葛亮对完成任务是胸有成竹的。可周瑜却以为他是在开玩笑。第二段,写鲁肃以为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假话;周瑜以为诸葛亮真是造箭,而拟意让军匠们不给备齐材料以拖延时间;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而鲁  相似文献   

4.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记忆犹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故意刁难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支。没想到诸葛亮却真的立下了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周瑜于是藏起铁器及工匠,而诸葛亮竟然不用造箭的材料,只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和草束。大家知道,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绝不可能,可诸葛亮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如何完成?这一连串的悬念真让人心情紧张和期待。小说这样安排,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讲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胸襟狭窄的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答应在三天之内筹集十万支箭.头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周瑜不知何故.第三天四更时分,突然重雾弥江,诸葛亮率领四周扎满稻草的船队佯攻曹营,浓雾中曹军不敢轻动,只用乱箭射向草船.  相似文献   

6.
话说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周瑜为谋害诸葛亮,提出了让他十日造十万支箭的要求,不想诸葛亮竟……诸葛先生,您说三日造十万支箭,不会是开玩笑吧?军法无情,三日造不成可要人头落地啊!子敬莫慌,吉人自有天相也!昨夜观天象,此时即有大雨倾盆,如我被淋,那此次造箭我将必输!哦,看来先生  相似文献   

7.
一日,诸葛亮与周瑜在大寨中商议破曹之计.周瑜命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孔明说:"小菜一碟,包在俺身上.只消三日便可."  相似文献   

8.
一日,诸葛亮与周瑜在大寨中商议破曹之计。周瑜命诸葛亮10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孔明说:"小菜一碟,包在俺身上,只消三日,便可交纳十万支箭。"(画外音:"高效率"公司让你投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回报。)周瑜说:"军中无戏言。"孔明盹曰:"地球人都知道,俺愿立军令状。"  相似文献   

9.
话说当年周瑜心里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即可。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便驾二十只船驶向曹营,向曹军“借箭”。周瑜听了诸葛亮的借箭过程,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假如诸葛亮“借箭”的时候,曹操用的是火箭,诸葛亮还会那么神机妙算吗?火箭会把草船和草把子烧掉,那诸葛亮会怎么办呢?难道他会法术,还是他有别的锦囊妙计呢?我估计诸葛亮没办法了。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都听说过《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吧:周瑜为难诸葛亮,向他提出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无理要求。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晚上,诸葛亮用载有草人的船驶向曹军,生性多疑的曹操下令放箭,让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从曹操手里获得十万支箭。诸葛亮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周瑜布置的难题,就是因为他能巧用一个"借"字,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其实,在解答有些数学题时,当题目的条件不明朗或是相对较为复杂的时候,我们不妨学一学诸葛亮,也去"借"一下,以便寻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借"一个数字,让题目的条件更充分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2.
最近,新版的《三国》正在热播,其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鏖兵非常神奇的一幕:诸葛亮借江上大雾弥漫,用载满草束和青布幔的"草船",撩拨曹营,骗曹操放箭,从曹兵那里骗了将近十万支箭回来。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都读过《草船借箭》的故事吧!周瑜用计让诸葛亮立下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还吩咐军匠故意延迟,造箭所需材料也不给准备齐全。读到这儿,我们不由得很为诸葛亮担心,但作者又偏偏不急于给出答案,而写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并按兵不动度过了第一、第二天。读到这里,我们更是心存疑虑,对诸葛亮的命运也越发关切起来。等读到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率船队逼近曹营,擂鼓呐喊,曹操不敢迎战,便命弓箭手射箭抵挡,最后诸葛亮满载而归时,我们那颗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人,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六年制小语第十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跌宕多姿,扣人心弦。一、因果照应。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事情的起因。因为“妒忌”,周瑜才想到用“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又因为上述原因,诸葛亮才想方设法,排除周瑜的多方阻挠,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知识讲清楚,要讲清重点和难点”。怎样讲清难点呢?一、安排好教学步骤。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真实用意何在?这是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7.
Q版草船借箭     
话说周瑜令诸葛亮3天造10万支箭,诸葛亮自信满满,轻松地揽下了这事儿。 当夜,周瑜正在网上和曹营的MM聊天,突然传令兵进来。 “报告!风流倜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周都督。”  相似文献   

18.
<正>人物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草船借箭》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计落空,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博学、识人、善思的才干和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形象。面对着这样一部经典名著,这样一篇百看不厌的小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八册28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情节复杂曲折,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以“借”为契机引发全文,又以“借”为线索展开全文。课文通过周瑜妒才忌能,假公济私,巧设机关,以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为由,诓诱诸葛亮,限令时间造出十万支箭。交代出“借”的起因(故事的起因),即为什么“借”。又通过诸葛亮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