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正>近日参加八年级数学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公开课,对比小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作如下分析思考:1初中课堂回顾(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图案,2通过欣赏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实物,创设情境.(2)通过观察蝴蝶剪纸折叠重合案例,引出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3)活动1"找一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2"举一举英文字母及阿拉伯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3"添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例题1【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搭配问题,有能力和欲望继续探索排列与组合问题。本册中的搭配(二)例题1与二年级的例题1相比,不仅元素多了1个,而且增加的是0这个特殊元素。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自主学习知识,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选用设计密码、摆数字、组汉字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排一排、写一写,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小组操作等,让学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找规律》的内容时,反思前一次教学的得失,加强操作,努力丰富"经历",让"经历"凸显规律。一、第一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一次教学实录。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明确要求及问题: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略)2.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位交流,再引导学生动手  相似文献   

4.
(选自仁爱版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8"Beautifill Clothes",Topic 2,SectionB.)●教前思考1.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如何让一小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片段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应用周期规律,设计这样一个"巩固练习"的环节:动手摆一摆,5颗子为一组(每组中至少要有一颗子),照这样摆下去,第24颗必须是黑子。  相似文献   

7.
我曾听过一节数学课,上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页"左右"。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了"左""右"两个字,再让学生通过举左手、摸左耳、抬右脚等活动体验自身的左右,接着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找出"摆一摆"。教师让学生拿出文具,按教材上的顺序摆放好,  相似文献   

8.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够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皮亚杰说:"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因此我以学生的"找"为主线,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找"出规律的需求的同时能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智慧在寻找中诞生.  相似文献   

9.
[课前思考]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数位表"上摆"珠子"的操作活动,写出所摆的珠子表示的数,以便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是通过三个教学情境图(摆花图,灯笼图和彩旗图),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周期性来解决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例2是通过提供一灰两白排列的兔子队伍图。来让学生观察,解决“35只兔中灰兔、白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教材把“找规律”单列一个单元.究竟是什么目的?由于我们的教师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常把这一课的重心放在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上”。  相似文献   

11.
一年级下学期,我上了一堂"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颇有感触,现将教学前后说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的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找出一些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下学期,我上了一堂"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颇有感触,现将教学前后说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的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找出一些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的一节内容.对这一新增的内容,一线的教师有很多疑惑:对称图形原本是高年级的内容,下放到低年级,学生能掌握吗?仅仅让学生简单地认识对称图形,还是有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合适?尤其是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第100~101页.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从中发现规律,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象这样的数图形题应教给学生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有序思考方法,比如第1图,从左边大边看,只有1个三角形,再从这边的上部分看,就有3个三角形(前面第6题已讲数法),然后看这边的下部分,只有1个三角形,这样一共就有1 3 1=5(个),仿此,就可得出第2图有三角形4个.19.摆两行(?),每行10个,从第一行移动1个到第二行,这时第二行比第一行多几个?移动2个呢?移动3个呢?你发现每次移动的数和相差的数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思考题是通过实践操作,从观察比较中发现、总结规律,因此,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摆一次,观察一次,引导发现一次,然后概括总结出规律:相差数为移动数的2倍.如  相似文献   

16.
正"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内容,第三版数学教材将其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则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在该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探究型——先出示图1,布置小组合作的探究任务:从摆第一个三角形开始,一边摆一边记录,寻找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另一种是自学型——先让学生看书,再是教师追问。无论是哪一类,所得到的规律几乎是书中有什么,学生汇报时就有什么,如书中没有  相似文献   

17.
阅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结合实践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对比发现,引发思考.如在上<将相和>这篇阅读课文时,我从课题找切入点,不但做到了由浅慢慢入深,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伊始,我故意将课题错写成"将和相".此时一双双小手都举起来了.我装着很吃惊的样子,问道:同学们,你们怎么啦?一生说:老师我想提醒您,您把"将相和"写成了"将和相".我马上把"将相和"板书在下面一排,并对那位学生说谢谢提醒.我接着让学生比较两个课题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个"将"和"相"意思一样,但第一个"和"表示"与谁在一起",第二个表示"和好".他们和好了,说明以前肯定有"不和"再到现在的"和".  相似文献   

18.
前两天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开课,关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把握方面觉得有话要说.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第一次建构体积计算的方法,除了需要对体积概念的形成作复习,还要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实际上最理想的、最高效的莫过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要点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来,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也即实现了完美的建构.课堂上,教师作好了相关准备,在进入学生实验前,教师安排了5个实验步骤:①摆一摆: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②说一说:一排摆几个,长是几厘米?一层摆几排,宽是几厘米?一共摆几层,高是几厘米?③填一填:在下表中填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相似文献   

19.
张瑾 《考试周刊》2013,(50):67-68
<正>数学课本中的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对例题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教师不能单纯地教例题,而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用例题来教,方能显现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灵动与精彩。苏教版第十册《找规律》一课,要求学生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和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怎样用例题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如何设计探索过程才真实有效呢?带着思考,我进行了课堂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2.通过做一做、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找规律的方法,并试着创造规律。三、教学准备:课件每生一张白纸、一根彩笔;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小磁铁;胶水。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中发现规律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马上就到"六一"儿童节了,你们看,这是大家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