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为例,阐述多维度阐释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刘琳 《语文天地》2012,(6):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淑红 《语文天地》2012,(11):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  相似文献   

4.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刊》上。据戴望舒的友人杜横在《望舒草》的序言中说,当时代理《小说月刊》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称许这首诗  相似文献   

5.
《断章》一诗被收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全诗共两节、四行,仅35字,却成为卞之琳最富盛名的一首小诗,也是新诗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诗人曾云"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1]。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和萧红都是著名作家。戴望舒与萧红的交集,不仅仅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来往,也有朋友之间的私交,以及在人格魅力上的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但在萧红研究里,戴望舒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关于戴望舒的资料看来是故意舍弃了。本文意从戴望舒在香港向萧红与端木约稿、戴望舒与萧红在香港的交谊、戴望舒在萧红研究中缺失缘由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8.
《口占一绝》 这首诗是李大钊同志一九一六年在日本时作的。 口占,指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出。 诗前的小序,简要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丙辰春”,即一九一六年春。当时袁世凯已窃国称帝,中国社会处在分裂动乱之中。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李大钊同志当时正在日本秘密组织了革命团体“神州学会”,为反对袁世凯而奔走呼号。《口占一绝》这首诗就是一九一六年春天,在日本送别友人幼蘅回国时写的。  相似文献   

9.
高凯先生的《关于萧红的两首诗》(《黑龙江日报》1993.4.1)一文认为:“由哈尔滨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上、下两卷《萧红全集》已经问世近二年了,我却在最近得以有机会通览。当读完下卷的《诗歌卷》时,则发现并没有我曾早已熟记于心的萧红的两首五言诗《无题》和《对镜有感》。县编者遗漏了?还是另有原  相似文献   

10.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戴望舒  相似文献   

11.
寂寞 戴望舒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寂寞 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艳羡,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老诗人卞之琳与戴望舒分别写过一首题为《寂寞》的诗,卞之琳的《寂寞》作于1935年,戴望舒的《寂寞》写…  相似文献   

12.
<正>戴望舒的《雨巷》创作于1927年,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忧伤哀婉、情感的回旋往复、语言的精雕细琢和音韵上的沉郁舒缓成为了新诗史上的名作。此时,新诗从1917年胡适的发轫之作到戴望舒的《雨巷》已经走过十年的路程,其已经呈现出自己的鲜明艺术特征,下面,我以《雨巷》为例,对其艺术特征作一基本的梳理。一、从结构上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大致相同,只有第一小节的第四句"我希望逢着"变成  相似文献   

13.
张仲举《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一书中收入毛泽东《四言诗·手中有粮》,并认定是1974年10月创作的。其实早在1971年5月,已有人在传这首诗。这首诗应写于1970年8月5日至10月5日或略前,但绝不是1974年10月。  相似文献   

14.
跟着别人的脚迹 ,我走进了墓地。又跟着别人的脚迹 ,来到你的墓边。那天是半阴的天气 ,你死后我第一次来拜访你。我就在你的墓边竖了一株小小的花草 ,但 ,并不是用以招吊你的亡魂 ,只说一声 :久违。我们踏着墓畔的小草 ,听着附近的石匠钻着墓石的声音 ,那一刻 ,胸中的肺叶跳跃了起来 ,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 ,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我们走出了墓门 ,那送着我们的仍是铁钻击打着石头的声音 ,我不敢去问那石匠 ,将来他为着你将刻成怎样的碑文 ?【解读】这首诗是萧红先生写给鲁迅先生的祭诗。这首诗…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16.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七件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以其入诗,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最早以这‘开门七件事’入诗的,见于元代杂剧,在《百花亭》第一折中,有如下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明代有名的才子唐伯虎,曾写过一首题为《除夕口占》的诗,劈头便用了这七个字: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28年,年仅23岁的戴望舒以一首脸炙人口的《雨巷》横扫20年代中国现代派沉闷怪异的诗风,奠定了他日后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代表的地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雨巷》的发表引起整个诗界的关注,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相似文献   

19.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20.
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选了郭沫若一首脍炙人口的新诗《天上的街市》。该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最初以总题《诗五首》(另四首是《南风》、《白云》、《新月》、《雨后》)发表在1922年3月《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后收入《星空集》。不过当初的诗题是《天上的市街》,有人据此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题目是“沿袭了几十年”的“明显的错误”,其实不然。把《天上的市街》改为《天上的街市》不是“沿袭了几十年”的“明显的错误”,而编书者在征得郭沫若本人同意后修改而来。据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回忆说,在五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