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选择在线学习,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对学习行为的研究普遍基于学习者个人,涉及学习者相似群体特征挖掘的研究较少。选取阿里云天池中的公开数据集,通过对不同个性特征和认知能力的行为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学习成绩为依据聚类不同的学习者群体,挖掘群体的典型行为特征。研究表明,群体行为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借助群体特征挖掘可以帮助学生与他人对比,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调整。这样既能在个性化学习基础上充分利用群体智慧,也能避免因学生过多使教学工作者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市开放型在线辅导是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的平台,对初中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问题需求进行免费在线辅导。笔者于2022年深度参与北京市开放型在线辅导的一对一辅导、问答中心、双师微课、互动课堂、9月月度精品课、定向(大兴)问题互动课堂,发现开放型在线辅导能够在全北京范围内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助力各区(特别是郊区)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同时能够增长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思维、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成长。开放型在线辅导是一项惠民措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化发展和辐射。  相似文献   

3.
在线辅导作为网络教育核心环节对学生学习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在线辅导质量现状并丰富在线辅导策略以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对提高网络教育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网上人大为例,开展了网络教育在线辅导学习体验研究,以探索网络教育在线辅导的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线辅导教师职业素养较高,但课程辅导效果有待改进;教学活动组织与交流对课程辅导效果的影响能力最大;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体验呈现差异。最后,文章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展个性化助学、及时反馈学生疑难问题、组织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研发智能答疑系统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学生在线辅导学习体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生与辅导教师的在线交互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支持对于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利用面对面教学、远程和在线的模式等各种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作为该校提供的一种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在线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印刷材料.因为其"在线"的特征,在线辅导通过师生之间的异步交互和交流,以及学生之间互相的在线辅导,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途径.辅导教师在在线学习环境中的物理存在使得交互或对话变得更加客观、实用,使得交互聚焦于讨论话题."公共演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向公众表达和传播观点的能力,该课程提供了印刷和非印刷学习材料,以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学生通过印刷材料学习公共演讲方面的概念,并利用非印刷材料或者CD-ROM了解相关案例.在线辅导通过在线交互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本描述性研究试图探究在缺乏人际交流中的归属感、情感和控制等背景下,在线学习环境中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和交流,因而对2010年第一学期"公共演讲"课程的在线辅导活动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课程的在线辅导活动中缺少礼貌,交流礼节也有所欠缺,另外,在线辅导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在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5.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的一个新范式,学习分析技术也必将在智慧教育发展中随着大数据应用产生不可预估的价值。通过分析行为序列这一主流的学习分析技术,结合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对高职学生在线学习课程行为序列和参与模式进行了实证探索,得出在线学习行为序列频次和与成绩显著相关的行为序列,参与模式划分为低投入型、浅层次投入型、目标投入型和深层次参与型四类。最后对在线课程教与学过程、有效的行为序列、学生的最佳参与模式和在线课程设计进行讨论总结,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的分析、评估、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资源共享和师生间双向交互等优势。文章针对网络中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差异,从参与交互行为的频率和深度两个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影响学习者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以此提出了在线学习的交互策略。  相似文献   

7.
学习者画像是描述学习者特征、实现智能化推送、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如何挖掘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中的数据构建学习者画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以在线作业为目标场景,以在线学习行为投入为切入点,构建了以参与、坚持、专注、学术挑战和自我调控为主要维度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指标,利用7695名小学生在线作业数据进行了27个测量指标的有效性验证,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在线学习者的行为特征和结果特征进行了标签分类,形成了四类学习者的群体画像,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建议.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学业成绩与作业行为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的行为投入平台指标与学业成绩呈现不同的相关性,学习品质相关指标与学业成绩呈现强相关.因此,在线教育平台应通过画像技术,持续跟踪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投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品质,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建议,推送精准化的学习资源,进而提升学习者在线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于微观场域互动行为的研究对分析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产生与调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在线课堂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导致了诸多现实问题的产生,其中在线课堂师生冲突问题尤为显著。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可归结为:师生虚拟交互,真实情境模糊;师生主体异质,互动实效下降;共同焦点缺失,符号生成不畅;正向能量消解,情感链接削弱。基于此,提出师生冲突的调适路径:构建身临其境的课堂情境;交互双方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注重符号再造及情感回归,以形成正向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高效有序的在线课堂。  相似文献   

9.
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成人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能力。将在线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阶段的三种教学支架策略分别应用于四门成人在线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在线学习行为检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结构化支架有助于促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过程中问题化支架有助于学生反思、评价等学习行为发生;交互支架所带来的及时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有助于提升学习的黏度,促进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对成人高校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婷  黄亮 《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106-112
学习参与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体现."停课不停学"期间,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校际差异会引发甚至扩大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妨碍学生享有平等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寻求有效应对策略,本研究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学习参与测评框架,采用差异比较的方法,基于抗疫期间优质和薄弱高中学生问卷调查,探索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校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优质和薄弱高中生的行为和心理参与差异显著;两校学生个体适应差异、教学组织差异和家庭支持差异共同造成了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校际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中学生各科课外补习时间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课外补习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非线性关系,表明学科补习具有门槛效应,当补习时间超出某个阈值,学业成绩才会出现质的提升;数学补习时间投入差异扩大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间数学成绩的差距,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均等;校内课程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非线性关系,相较于补习时间,校内课程时间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成绩.因此,中学生及家长应基于实际的补习需求,合理投入补习时间;学校应保证学生校内课程学习时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重视课外补习对教育公平的冲击,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还要为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机会,缩小因课外补习带来的教育结果不均等,努力促进校内外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远程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但教师远程培训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的快速发展。在线辅导教师作为教师远程培训中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其辅导行为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教师远程培训的整体质量。在线辅导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可以概括为导学者、设计者、促学者、评价者和建议者5种角色。不同的角色定位所需的在线辅导策略不尽相同,但在线辅导者需要具备引导策略、交互策略、监控策略、反思与迁移策略、反馈策略等五大基本策略。这五大策略包含16个子策略和32种具体的在线辅导行为,可以作为教师在线辅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after-class learning time in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2015, Chinese students spent the longest time on study out of school compared with OECD countries but ranked only 10th in mathematics, reading and science. It is doubtful that the longer students study after school, the better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will be. Based on a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we draw on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o explore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after-class learning tim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find that the two have a relatively stable “inverted U” relation, and determine that the best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when after-class learning time is kept at 3 h per day on weekdays and 8 h per day on weekends. More than these optimal times will hinder academic performance. We further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after-class study tim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vari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after-class learning time influences acade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wo channels: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self-efficac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ppropriate homework assigned by teachers, parents should keep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for their children with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to maximiz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4.
同步直播课堂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对缓解日益严峻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同步直播课堂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本身客观存在的由技术、师生分隔异地、实时交互困难等问题所导致的师生情感交流难题也随之而来。笔者通过文献研读、实地参与同步直播课堂试点实验,分析了同步直播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师生交互设计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提升学习满意度和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社会临场感与交互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研究者主要借助内容分析方法或调查问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测量个体的意见和主观的感知,但无法反映社会临场感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社会网络分析(SNA)的中心度、密度、中心势、派系等参数能够较为合理地表征在线协作学习中师生的交互过程特征,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一门网络课程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师生在线论坛中的交互过程与行为进行定量和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社会临场感存在显著差异,交互和社会临场感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的社会临场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国内远程教育在线教学辅导实施过程的回顾,对在线教学辅导的优劣势、教师角色定位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远程教育在线教学辅导模式等设计思路,重点分析了"兴趣激发"、"时间优化"两个控制因子的作用机理。开创性地提出了构建在线教学辅导模式的研究思路,从整体高度提升远程教育在线教学辅导能力与交互效率,为学生支持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比较普遍的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学校应当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在网络教育中,课程教学环节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详细分析了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诚信失范现象,提出了开展诚信教育的对策措施,包括:讲授有关学术诚信的知识,建立明确的学习活动规范,严格执行学习活动规范,定期发布学习情况总结,建立有效的抄袭检测方法,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积极、持续的诚信教育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诚信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课外辅导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解答问题、弥补课堂不足的课外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外辅导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并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困生和学优生的不同需求,利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类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爱国激情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以及物理学法指导。同时在“拾漏补缺”的课外辅导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利用生活中的物理事例,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等办法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其真正成为乐学者、笃行者,乃至“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compar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eer tutoring versus teacher–directed guided notes in world history for secondary–level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Sixteen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15 of whom had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rticipated in a nine–week quarter of one of the two instructional conditions. The sam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aught students during world history classes. Measures included pre– and posttests of reading fluency,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and content tests, including end–of–chapter tests, cumulative–delayed–recall tests, and a delayed–recall end–of–year final exam covering the entire academic year. In addition, qualitative procedures were employed, including interview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garding their instructional preferences.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peer tutoring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guided–notes condition on content–area tes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tained on oral–reading–fluency measures, but students in the tutoring condition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at using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summarization strategy independently, and at remembering the strategy steps. Results of student interviews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responded positively overall to tutoring and guided notes, and provided specific relevant insights on each procedure. Students in the tutoring condi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ime spent tutoring felt like one of the shortest academic quarters for them.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both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implementing peer tutoring in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content–area classes.  相似文献   

20.
Demand for personalized online tut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growing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its effectiveness. We conducted an RCT offering remote peer tutoring in micro- and macroeconomics at a German university teaching online due to the Covid-pandemic. Treated students met in small groups, in alternating weeks with and without a more senior student tutor. The treatment improved study behavior and increased contact to other students. Tutored students achieved around 30% more credits and a one grade level better GPA across treated subject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ogram reduced outcome inequality. We find no impacts on mental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