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有杜甫的《阁夜》一诗,其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颇有味道,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种理解:  相似文献   

2.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中的这一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产生疑问。千家恸哭和渔樵放歌不是矛盾的吗?既言“野哭千家”,不就是说恸哭者有许许多多,几乎没一家不悲哭吗?怎么还会有“夷歌数处”呢?杜甫寒夜不眠,所听到的绝不仅仅是鼓角之声、千家之哭和渔樵之歌,恐怕还应该有犬吠鸡啼什么的。但作者在诸多声音之中不提犬之狂吠,不言鸡之啼鸣,专选鼓角之声、千家之哭和渔樵夷歌入诗,却又为何呢?这恐怕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试想,诗人如果不写“五更鼓角”、“野哭千家”,…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十七课杜甫的《阁夜》一诗,颈联后半句“夷歌数处起渔樵”,课本注解为“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教师教学用书》理解为“显示了地方风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中的这一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十七课杜甫的《阁夜》一诗,颈联后半句“夷歌数处起渔樵”,课本注解为“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教师教学用书》理解为“显示了地方风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样理解与整首诗的基调不符。该诗是作者于大历元年寓居夔州西阁时的感时伤世之作。首联“岁暮”二字有韶光易逝之感;“天涯”有自伤飘  相似文献   

6.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七言律涛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纵观全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的<阁夜>向来被推为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在教授该诗时,笔者发现教材与教参中的个别地方,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含混晦涩,令人费解.现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一点管窥之见,同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9,(3):11-14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取材于传统历史故事"朱买臣休妻"。本文试从这一母题的故事源流入手,深入探讨《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在故事情节与作品、内涵上的突破创新之处,从而进一步思考时代风气与思想观念对剧作者创作心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白鸽站在橄榄树的枝头,就有清新淡雅、纯洁无瑕的和平乐章被吟唱。有一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戌角悲吟,又有一时"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硝烟弥漫,还家的日子没有着落。残垣之中,荒芜之地,战争的阴霾泼洒在原本"江流宛转绕芳甸"的净土上,流离弃儿的孤独、恐惧交织成一张又一张肃杀的网。可怕的硝烟在弥漫,若有若无间,看到伊拉克儿童伸开双手,极力想拥抱太阳,无助的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相似文献   

10.
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的王辉斌教授《杜甫研究新探》一书,是其研究杜甫其人其诗的一份重要成果。王教授致力于杜甫研究已有20余年历史。20多年来,王教授先后撰写并发表了32篇有关杜甫的论文(包括1篇译文),年均1.6篇。如此长时间地关注杜甫,研究杜甫,并且发表如此多的"杜学"论文,这在当下杜甫研究的学者中是不多见的。通读《杜甫研究新探》,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之作。四联皆对仗,章法严密,起、承、转、合自然合理,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搜罗入诗,气象雄浑,  相似文献   

13.
宋代早期的《新唐书·杜甫传》是被史家广泛采用的杜甫的正史传记,但在《新唐书》之前杜甫的生平曾有几个重要的历史记录,包括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序》、元稹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旧唐书·杜甫传》和王定保的《唐摭言》。这几个历史记录历来不太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这几个对杜甫生平的历史记录,旨在指出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新唐书·杜甫传》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5.
粤教版高中《语文》收入了苏轼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赤壁赋》,其中教材是这样注释"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在江边打鱼砍柴。渚,江边。"笔者认为,此注值  相似文献   

16.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调名《临江仙》。词写得很有特色,既雄壮,又洒脱,不失为名篇而传之于世。词的开头,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意和苏轼《念奴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相似文献   

17.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晚年漂泊西南。其中,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后世诗论家对杜甫入蜀后的诗作极为推崇,认为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创作的诗歌是独具特色的,并且对于研究杜甫诗歌情感有较大的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中学教材里出现的一系列杜甫草堂时期的作品《客至》《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村》《去蜀》,来探究那个时期杜甫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杜甫秦州诗中的两处"南州",不同于《汉语大词典》、《旧唐书》等典籍所记。对杜甫《发秦州》所描述的南州以及他实际行踪的考证证明,"南州"是杜甫离开秦州后的明确去处,"南州"实为"南秦州"之简称,是指以仇池、同谷为其主要辖区的南秦州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汉源、同谷、清池与栗亭等地。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胜枚举,为杜甫立传的学者也是数不胜数。仅建国以后,就有冯至的《杜甫传》、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散绎》、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掀的《杜甫评传》等。在前人著述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另辟蹊径,在杜甫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学者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莫砺锋的《杜甫评传》,恰恰从全新的角度对杜甫的经历、诗歌及思想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为杜甫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是杜甫研究的黄金时期。重庆图书馆藏其相关著述颇多,主要有四:《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杜甫生活》、《李白与杜甫》和《李杜比较》。四著版本各异,且因新方法的援用,为杜甫研究辟出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